核電
美股雷達
高盛最新發布的《Powering the AI Era》報告指出,人工智慧 (AI) 並非單純的程式碼革命,而是一場堪比鐵路、電氣化的基礎設施革命。報告認為,當前限制 AI 進步最緊迫的瓶頸,並非演算法或數據,而是驅動這一切所需的龐大電力與天價資本。
國際政經
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核電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根據世界核能協會數據,中國以 58 台運轉中的核電機組超越法國的 57 台,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的 94 台。法國《費加洛報》報導,這一變化不僅改寫了「美法中」的傳統排序,更折射出中國核電產業的驚人崛起速度。
台灣政經
針對今(23)日部分媒體評論指稱台電因能源政策導致虧損,台灣電力公司發出澄清,強調近年虧損主因並非綠能或核能政策,而是俄烏戰爭引發的國際燃料價格飆漲。台電指出,即使是核電佔比高的國家如韓國與法國,也未能倖免於電價上漲衝擊,顯示核能並非穩定電價的萬靈丹。
美股雷達
鈾礦股周一 (15 日) 大漲,川普政府的最高能源官員表示,美國應該考慮提高鈾礦的戰略儲備,以緩解俄羅斯供給威脅,並提高對核能發電長期前景的信心。美國能源部長 Chris Wright 周一的發言,凸顯在能源需求驟升之際,川普政府計劃提倡核能使用。
國際政經
英國政府表示,在美國總統川普本週的國事訪問期間,英國與美國將簽署核能合作協議,推動核電投資並加速新反應爐建設,以確保長期能源安全與資金投入。根據《路透》報導,英國近月來大力推進核能計畫,承諾投入 140 億英鎊(約 190 億美元)於薩福克郡的 Sizewell C 核電廠,同時推動由勞斯萊斯(Rolls-Royce)子公司研發的全國首座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美股雷達
據《路透》報導,美國能源主導委員會 (U.S. Energy Dominance Council) 主任 Jarrod Agen 周四 (4 日) 表示,川普政府更願意支持核能發電的融資擔保與稅收減免,而不是風力和太陽能,因為核能被認為比這些能源「更具美國特色」。
美股雷達
隨著人工智慧(AI)時代的到來,AI 模型訓練與資料中心運營所需的龐大算力,正引發一場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機。面對這股巨量能源消耗,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將目光投向核能,尋求一種既能滿足電力需求又能達成淨零碳排承諾的雙贏方案。其中,Google 的最新動作,無疑為這股產業趨勢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能源
南韓憑藉先進核電技術和多年施工經驗,正迅速成為全球原子能市場的重要競爭者。根據《彭博商業周刊》分析,南韓在全球計劃及擬議中的核反應堆項目中,有望贏得高達 43% 的訂單,未來十年可能成為最大的原子能出口國之一。南韓首個海外核電項目巴拉卡(Barakah)核電站於 2023 年完工,價值 200 億美元,施工期間延遲有限,展現出南韓公司在核電建設中的效率與可靠性。
國際政經
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持續引發國際社會關注。俄羅斯國家原子能集團 (Rosatom) 總經理利哈喬夫 19 日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警告稱,對伊朗布什爾核電廠的打擊可能導致一場「與車諾比核事故相當的災難」。他還呼籲以色列,不要有任何打擊布什爾核電廠的想法。
美股雷達
輝達 (Nvidia)(NVDA-US) 投資比爾 · 蓋茲 (Bill Gates) 創辦的核能新創公司 TerraPower,顯示在人工智慧 (AI) 時代的電力需求驅動下,科技業者正加速推動核能產業起飛。TerraPower 是一家核能開發商,打造新世代的小型核反應爐,供應給從家庭到資料中心的各種用途。
美股雷達
據《金融時報》(FT) 周三 (18 日) 報導,微軟 (MSFT-US) 創辦人比爾蓋茲與 OpenAI 執行長阿特曼支持的兩間核電公司,在投資人看好核能將為人工智慧 (AI) 革命提供電力的樂觀情緒推動下,合計已募得超過 10 億美元資金。
美股雷達
核能產業正迎來一波投資熱潮,投資者應關注一家規模相對較小的航空航太和國防供應商最近達成的交易,該交易擴大了其核電業務。Crane (CR-US) 周一 (9 日) 宣布將以約 1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貝克休斯 (Baker Hughes) (BKR-US) 旗下的精密感測器和儀器業務 (PSI)。
美股雷達
Meta(META-US) 周二 (3 日) 與星座能源 (Constellation Energy) (CEG-US) 簽訂 20 年核電協議,凸顯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正水漲船高,人工智慧 (AI) 熱潮不會很快消退,而輝達 (Nvidia)(NVDA-US) 將是贏家。
美股雷達
Meta (META-US) 與 Constellation Energy (CEG-US) 簽署了為期 20 年的核電購買協議,延續了科技巨頭與產業聯手以滿足資料中心日益增加的電力需求趨勢。從 2027 年 6 月開始,Meta 將從 Constellation Energy 位於伊利諾州的克林頓清潔能源中心購買約 1.1 千兆瓦的電力,這相當於該中心一座核反應爐的全部發電量。
台灣政經
輝達 (NVDA-US) 執行長黃仁勳近期來台時表示,台灣要發展 AI,就需提供更多的能源,尤其需要投資核電發展。對此,三三企業交流會理事長林伯豐今 (28) 日表示,他佩服黃仁勳講這句話的勇氣,也認同發展 AI 產業,國內一定要發展核能發電,這在全球都一樣。
美股雷達
四位知情人士稱,美國總統川普將於周五 (23 日) 簽署行政命令,旨在透過簡化新反應器審批監管程序和加強燃料供應鏈來推動核能產業的發展。人工智慧蓬勃發展,也讓美國 20 年來電力需求首次增長,面對此情景,川普上任第一天就宣布能源進入緊急狀態。
能源
中國緊湊型融合能實驗裝置 (BEST) 的組裝工作近日在安徽合肥的科學島上正式啟動。這項被稱為「人造太陽 2.0」的工程,標誌著中國可控核融合研究進入工程化新階段。從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實驗裝置 (EAST) 突破千秒長脈衝運行,到 BEST 即將點亮第一盞燈,再到「夸父」(CRAFT)構築技術堡壘,中國科學家正朝著核融合發電的商業化目標發起衝刺。
台股新聞
經濟部今 (28) 日開電價審議委員會,決議電價凍漲。但在台電年年虧損下,仍有工商團體預期未來恐怕仍是年年調漲,三三會企業交流會表示,唯一解方就是調整能源政策,將「非核家園」改為「低碳家園」,持續發展核電,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三三會表示,對此次決議不調漲電價,工商界予以尊重,但之後還是有可能調漲,仍會對民生和產業造成重大影響,此外政府以補貼、增資等方式協助台電解決財務缺口,這些也是人民納稅的錢。
美股雷達
《彭博》週五 (13 日) 報導,儘管 2023 年德國永久關閉核子反應爐,全球第二大濃縮鈾公司 Urenco 仍在擴張,它仍然是國際燃料循環的重要環節。鈾濃縮是一項受到嚴格監管的業務,全球只有少數幾家供應商,而 Urenco 在德國、荷蘭、英國和美國擁有濃縮設施。
美股雷達
亞馬遜 (AMZN-US)、 Alphabet (GOOGL-US) 旗下的谷歌和 Meta Platforms (META-US) 周三 (12 日) 表示,它們支持到 2050 年時全球核能增加至少 3 倍的努力。這些科技公司簽署一項承諾,該承諾於 2023 年 12 月由包括美國在內的 20 多個國家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首次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