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
據報導,由於技術問題,電動車巨頭特斯拉 (TSLA-US) 已決定放棄原定今年生產數千台 Optimus 人形機器人的計畫,使馬斯克在機器人領域的雄心暫時受阻。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特斯拉工程團隊在 Optimus 手部與前臂設計上遭遇重大技術瓶頸,無法實現類人靈活操作。
美股雷達
蘋果 (AAPL-US) 執行長庫克 (Tim Cook) 下個月將滿 65 歲,外界預期公司正進入一個世代交替的關鍵時刻。據《彭博》記者 Mark Gurman 的最新消息,硬體工程資深副總裁特納斯 (John Ternus) 已被視為接替庫克的「領先競爭者」。
美股雷達
美國科技媒體《The Verge》報導,Meta 技術長 Andrew Bosworth 近期首次揭露,該公司已將人形機器人 (內部代號「Metabot」) 研發提升至與 AR(擴增實境)同等策略高度,未來將投入數十億美元,此舉標誌著 Meta 正式入局先進機器人賽道。
美股雷達
據《The Information》周五 (19 日) 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導,OpenAI 正加速進軍人工智慧 (AI) 硬體領域,並與蘋果 (AAPL-US) 供應鏈密切合作。蘋果裝置代工廠立訊精密 (002475-CN) 已獲得至少一款 OpenAI 硬體的組裝訂單,首批產品最快將於 2026 年底或 2027 年初亮相。
美股雷達
Bernstein 分析師認為,蘋果 (AAPL-US) 可能是未來幾個月即將推出的「裝置端人工智慧」(on-device AI)更新中,最大的受益者。這是 Bernstein 分析師 Mark Newman 首次追蹤蘋果,他給蘋果「跑贏大盤」(Outperform)等級,目標價為 290 美元。
美股雷達
據《MarketWatch》周二 (16 日) 報導,蘋果 (AAPL-US) 近來始終擺脫不了「人工智慧 (AI) 落後者」形象,今年股價下跌逾 2%,與多數科技股大漲的走勢形成對比。不過,Bernstein 分析師 Mark Newman 認為,對有耐心的投資人來說,這正蘊藏著龐大機會。
美股雷達
《AppleInsider》報導,蘋果旗艦新機 iPhone 17 料將推出全新配色,有望於九月正式亮相,除了硬體規格上也將有所升級,iPhone 17 很可能將帶來五到六款夢幻新色,讓果粉陷入選色障礙。根據多位知名爆料人士釋出的資訊,iPhone 17 預計將提供五至六種新色,包含黑色、銀色、淺藍、淺綠與淺紫等。
美股雷達
《Marketwatch》報導,AMD 週四在年度「Advancing AI」開發者大會上發表最新 Instinct MI350 系列人工智慧加速器,並預告未來將推出 MI400 與 MI450 系列,全面升級其 AI 硬體產品線。AMD 執行長蘇姿丰在會中指出,全球資料中心 AI 晶片的總潛在市場規模 (TAM) 預計在 2028 年將超過 5,000 億美元,顯示出 AI 應用的成長潛力龐大。
騰訊應用寶在 26 日北京的跨端生態大會上,宣布了其 PC 跨端生態的最新進展和成果,並正式全面開放跨端生態。騰訊公司副總裁林松濤表示,過去一年應用寶持續豐富應用和遊戲內容、推動技術能力升級,用戶指標均超出預期,跨端體驗良好地滿足了 PC 用戶需求。
美股雷達
OpenAI 周三 (21 日) 宣布,將以約 64 億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購由蘋果 (AAPL-US) 前設計長艾夫 (Jony Ive) 創辦的人工智慧 (AI) 裝置新創公司 io,展開迄今規模最大的併購案。此舉象徵 OpenAI 正式跨足硬體領域,並尋求打造下一代 AI 裝置的全新運算平台。
台股新聞
美國和中國昨 (12) 日達成協議,加徵的關稅暫緩 90 天執行,瑞銀投資銀行台灣研究主管艾藍迪(Randy Abrams)發表正面看法,認為這對亞洲硬體的未來有利,且對台灣的 AI 供應鏈處境相對更好,更不易受關稅影響,但對受匯率不利影響、提前拉貨需求更高、利潤率較低的公司看法保守,包括 PC / 顯示器無晶圓廠、面板、筆記型電腦 ODM 和二線晶圓廠。
中國 AI 眼鏡市場正迎來劇烈的變革,特別是隨著科技巨頭如小米 (01810-HK)、阿里巴巴 (09988-HK)、和字節跳動的進場,留給小型企業的空間似乎愈來愈少。大陸科技媒體報導,深圳華強北作為電子產品的風向球,AI 眼鏡已悄然成為繼耳機、手錶、無人機之後的第四大標準品。
A股港股
高盛在近日報告指出,人工智慧 (AI) 的投資邏輯正在經歷顯著的轉變,從過去著重於硬體基礎設施層,轉向軟體應用層。這一轉變的觸發點之一,是中國產大模型 DeepSeek 的崛起。DeepSeek 的 R1 模型以不到 600 萬美元的成本,實現了與 GPT-4 和 Llama 等領先模型相當的性能,這對長期以來由美國主導的 AI 硬體領域造成了巨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