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
A股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GIC) 在美國狀告蔚來汽車(09866-HK) (NIO-US) ,指控其誇大營收,此舉罕見。該訴訟於 8 月在紐約南區提起,將蔚來 CEO 李斌以及前 CFO 奉瑋列為被告。GIC 指控蔚來汽車透過與寧德時代、國泰君安國際、湖北科投等共同成立的武漢蔚能電池資產有限公司,涉嫌誇大收入與利潤、隱瞞控制關係,並誤導投資者,導致 GIC 在蔚來的投資上遭受損失。
A股港股
摩根士丹利近期發布研究報告,對中國電池龍頭寧德時代 (CATL)(300750-CN) 的表現表示樂觀,尤其強調即使面臨中國商務部發布的電池、設備及材料出口管制新規定,其影響預計仍「甚微」。大摩維持對寧德時代「逢低買入」(Buy the dip) 的投資評級,並將目標價設定為 490 元人民幣。
美股雷達
今年前三季,全球對綠色科技與清潔能源的投資已超越 2024 年全年總額。雖然過去三年產業表現持續低迷,但由數據中心引發的能源需求激增,推動市場迎來反彈。根據最新的《彭博新能源財經》報告,全球公私部門投資者在 2025 年截至九月的九個月內,已向涵蓋清潔能源、電池儲能及電動車等綠色科技企業投入高達 560 億美元。
國際政經
分析師指出,中國最近宣布對電池出口實施的一系列限制措施,可能對美國企業造成重大影響。北京先前曾利用稀土作為對抗華府貿易戰的工具,但鑑於其在電池產業的主導地位,中國現在又鎖定了另一個新的談判籌碼,特別是考量到美國對能源儲存的需求日益增長,以支持資料中心並穩定電網。
國際政經
中國本週宣布自 2025 年 11 月起收緊高階鋰電池及核心材料出口,美國對電池的依賴將影響數據中心與電網能源供應。《彭博》指出,此措施可能對高度依賴中國電池供應的美國企業造成重大影響。中國表示,自 2025 年 11 月 8 日起,部分鋰電池、關鍵正負極材料及製造設備與技術將實施出口管制,目的是「維護國家安全與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
美股雷達
路透獨家報導,兩名知情人士透露,川普政府正在尋求入股 Lithium Americas(LAC-US),持股比率最高可達 10%,同時重新談判該公司與通用汽車 (GM-US) 合資企業向美國能源部取得的 22.6 億美元貸款條款,以用於 Thacker Pass 鋰礦計畫。
美股雷達
據《TechCruch》報導,iPhone Air 的超薄設計或許很吸睛,其主機板的微型化也令人印象深刻。但根據電池材料製造商 Sila 執行長 Gene Berdichevsky,真正的突破可能藏在鋁金屬與玻璃外殼之內。Berdichevsky 表示,「這款新 iPhone 的電池相當驚人,」「它是一個完全任意的、平面的形狀——光看那形狀就很厲害。
歐亞股
根據《日經》周二 (16 日) 報導,日產汽車 (Nissan) 因電池採購延誤,下修新款 Leaf 電動車 9 月至 11 月的產量計畫,幅度超過一半。《日經》指出,電池供應問題來自日產旗下關係企業的產能不如預期,迫使公司調整生產規劃。新款 Leaf 預計年底前上市,目標在美國與日本市場銷售。
美股雷達
蘋果 (AAPL-US) 新款 iPhone Air 正式亮相,其 5.6 毫米超薄機身成為 iPhone 歷史上最纖薄的機型,被視為蘋果近年來最具突破性的設計。然而,為了實現這一超薄外觀,蘋果在 相機、電池、散熱與效能 等多個功能上做出了妥協,引發消費者熱議。
台股新聞
豐田通商 (Toyota Tsusho) 今 (10) 日宣布,透過第三方增資方式投資大成鋼(2027-TW),投資金額 4665 萬美元(約 70 億日元),藉此鞏固在美國生產電動車電池零件所需的鋁材供應。豐田通商估取得大成鋼約 2% 持股。
港股
據《彭博》周二 (9 日) 報導,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 (03750-HK) 預計,旗下因許可證到期而關閉的鋰礦將提前恢復生產。知情人士透露,公司高層已要求員工為復產做準備,並召回因停產而被調派的一線工人。據悉,寧德時代高層周二早上在內部會議中通知員工,要為位於江西宜春礦場重啟做好準備。
美股雷達
據《紐約時報》周一 (8 日) 報導,美國移民暨海關執法局(ICE)上周突襲喬治亞州南韓現代汽車與 LG 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s)的合資電池廠,逮捕 475 人,其中約 300 名韓國公民。此事件凸顯美國電動車產業對外國技術人才的需求與移民執法間的衝突。
A股
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 (03750-HK) 近日在德國慕尼黑推出兩款專為歐洲電動車市場設計的鋰鐵磷酸電池,展現其在歐洲市場的強勁成長野心。根據《彭博》報導,這兩款新型電池各具特色,其中一款提供高達 758 公里的續航力、12 年使用壽命及極低的性能衰減,特別適合租賃市場;另一款則可在僅充電 10 分鐘後增加 478 公里續航,並針對低溫環境進行優化,滿足歐洲不同氣候需求。
8 月底一則由汽車博主「小馬甲不小」爆料的消息,稱小米 (01800-HK) 已向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 下達高達 20 萬輛車的電池訂單,引發市場的討論與質疑聲,小米與比亞迪均未對這一訂單消息予以官方回應。對這一消息,有網友直言「還有誰相信小馬甲?20 萬輛訂單說下就下,連個官方消息都沒有,怕不是為了博眼球吧?」。
台股新聞
格斯科技 *(6940-TW) 董事長張忠傑昨日遭士林地檢署起訴,稱張忠傑先前在中研院擔任超電導實驗室助理研究員時,與其餘遭起訴被告的 14 人共詐騙中研院逾新台幣 3 千萬元,公司今 (5) 日回應,相關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公司營運一切正常,將依法配合調查。
美股雷達
據《彭博》周四 (28 日) 報導,隨著川普政府撤回電動車支持,美國電池製造商到 2030 年可能面臨製造產能嚴重過剩危機。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週四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預計到 2030 年將部署近 378 吉瓦時(GWh)的電池,這比川普上任前該機構的預測低了 56%。
台股新聞
從事廢乾電池回收分選及處理的三大未來科技 (7761-TW) 在處理量能及產能利用率明顯提高挹注下,2025 年上半年轉虧爲盈,上半年營收 1.03 億元,稅後純益 1112 萬元,每股純益 0.47 元,遠優於 2024 年同期每股虧損 0.51 元。
台股新聞
雲豹能源 (6869-TW) 今 (21) 日舉行法說會,展望下半年,總經理趙書閔表示,公司除了既有三大業務推進,包括儲能與綠電交易、加速多元布局及海外專案、擴大資產管理規模,也宣示將啟動新業務、進軍電動車充電市場。趙書閔表示,下半年受惠國內案場加速推進、綠電交易穩健擴張、水處理持續挹注,以及海外事業與新業務拓展,營收動能有望再攀高峰,也強調公司正積極布局電動車充電站,將透過多元能源解方與創新模式,推動能源轉型落地,朝向成為亞洲綠能核心驅動者的目標邁進。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董事長張安平今 (13) 日表示,此次經歷三元能源科技小港廠火災意外後,除了透過能元科技南科廠支援外,也加速海外布局,確保客戶供應不中斷,除了透過東南亞 OEM 合作夥伴出貨外,也重啟海外設廠評估。張安平表示,目前由東南亞 OEM 合作夥伴接手生產能元科技品牌 Molicel 的第一代高階三元鋰電池產品,預計首批產品 10 月初生產;此外,能元科技南科廠自 8 月初起也已開始備援三元廠區部分產能。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今 (13) 日召開重訊,針對三元能源科技高雄小港電芯廠火災災損揭露,預估本次事件對台泥獲利影響初步預估約為 110 億元,將列為 2025 年上半年財報之重大期後事項。台泥間接持有三元能源科技 78.1% 股權,初步評估廠房、設備及存貨報廢之帳面價值及目前已知拆除及修復費用共計約 164 億元,相關資產已投保財產險,總保額為 219 億元,單次事件最高理賠金額為 30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