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主筆室〉寬鬆貨幣政策皆「急躁不得」!
鉅亨網總主筆 邱志昌博士 2016-05-04 07:01
壹、前言
開啟日本江戶幕府時代,1616年日本戰國時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遺訓曾言:人的一生如同肩負著重擔走遠路,絕對不可以過度焦躁。日本與各國貨幣寬鬆貨幣政策,也就如德川先生所言,要以長期經濟發展為目標,慢行有序、不能過度焦躁。2016年4月28日,美國聯準會(即Fed)、與日本央行(即BOJ),不約而同、多召開貨幣政策會議。由於事前金融投資機構,對兩者政策決議預期不同;對Fed不升息已有事前充份預期,因此最後Fed不升息決策,並未對美國股、或債市造成非預期影響。但在BOJ開完貨幣政策會議,宣告維持基準利率0到-0.1%間,且不調整與維持-0.1%負利率水準;與投資銀行事前預期存在相當大落差。雖然BOJ再度強調維持擴大寬鬆,仍將續以80兆日圓買進,不動產抵押債券(即MBS)、及股票指數型基金(即ETF)等,既定政策多沒有改變;但這些中性措施卻引發亞洲金融市場劇烈波動。
貳、BOJ躺著不動也中槍,並波及全球股市!
換言之,BOJ不作為的貨幣政策,卻打敗自己與亞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場;重傷陰霾波及全球股市。2016年4月28日,日經225股價指數狂跌624.44點、最後以16,666.05點收盤;日圓兌換美元匯率竟繼續強勁升值。而台股加權股價指數也大跌89.18點、以8,473.87點收盤。BOJ自2016年1月29日,推出負利率政策後;日本金融市場資產價格變動,就與傳統正常財務理論所指引的該有方向完全不同;日經225股價指數並沒有受到激勵,大漲的反而是日本公債價格,與日圓兌換美元匯率。多數熱錢將美元兌換成日圓,買進日本政府公債進行匯差與債券套利交易。而自此後負利率對機構投資者而言,似乎已成為飲鴆止渴。稍作休息暫不再寬鬆、竟然就得不到金融投資者擁抱;但若真正落實,對股市卻未必有顯著效益。在2016年4月28日前,所有國際投資銀行多抱著,BOJ必然繼續寬鬆期待;連最保守的預期多認定,這次BOJ至少必定會調降負利率,預期由-0.1%調降為-0.2%或-0.3%。但BOJ最終還是沒這麼做,因為日本經濟學家發現,日圓的「基礎貨幣」已高達350兆日圓以上。根據彭博資訊統計資料,2014年9月底時日圓「基礎貨幣」,已擴張到252.58兆日圓;當時日圓兌換美元匯率為109.76日圓兌1美元。但經過一年又7個月的折騰,「基礎貨幣」增加了100多兆日圓。在這段期間中,日圓匯率一度貶到125.86兌1美元;但之後卻又由2016年初,由120.9兌1一路升值到近期106.03兌1美元;這期間貶值救出口理想,如今撫今追昔也是春夢一場。這讓BOJ貨幣政策會成員多傻眼了,於是決定暫緩深化負利率政策、及停下QQE腳步;挪出慎思後動的時間與空間。
好歹日圓也是全球準備貨幣,BOJ擴大「基礎貨幣」發行,顯然使全球金融機構,對日圓需求反而增加、才會將美元兌換為日圓。但這些資金最後卻多進了日本公債市場,使得「國債總額」占GDP,已高達246%以上的日本公債,仍然炙手可熱、殖利率已成為負數、價格已進入泡沫化。這與2009年3月,美國Fed的QE寬鬆效果截然不同;更是迥異於2014年6月,歐洲央行(即ECB)負數存款準備率政策。如果要以此負利率再深化下去,可能會使日本金融銀行業經營陷入困境。因為所謂「負利率」,是BOJ針對日本金融機構,寄放在BOJ的超額準備金存款,收取0.1%利息;這也就是說BOJ不希望,金融機構將資金不斷往央行存放;最好是將資金貸款給消費者或是企業,以此去創造消費Consumption與投資Investment成長,最後推升GDP。但BOJ在1月29日首發的負利率政策中,若以金融資產價格為指標,則在這種思維方式下、消費者與企業似乎多沒有完全領情,因為日經225指數上下波動後,也停留在4月27日以前水準、「期間報酬率」紋風未動。
其實BOJ對於通貨緊縮,已有相當久的處理經驗;以非常長時間的觀點,在1989年至2012年間,BOJ貨幣政策從未緊縮過。自股市與房地產價格同步大跌,呈現最典型的經濟泡沫破裂後,BOJ貨幣政策就不斷推出「資產購買計畫」;但股市與房地產還是持續下跌。2012年底及2013年3月,BOJ宣告並開始推出日圓QE後,日經225股價指數終於開始回溫。自2013年至今、即使是2013年5月中,當Fed主席柏南克宣告美元QE必將退場,當天日經股價指數也曾下殺1,000多點;但此後日經指數仍持續創新高。在QE與擴大QE的QQE寬鬆下,日經股價指數一路亮綠燈;但自2016年1月29日,BOJ推出負利率政策之後,對股價指數邊際效果竟然轉為無效。2016年1月29日起至2016年4月27日止,日經225股價指數對日圓負利率政策恩典卻已經多不領情了。如果將股價指數視為企業獲利指標,則顯然日本企業「錢景」,並未受到負利率政策激勵。這也就是說,BOJ不斷地要銀行將非存款準備金,拿去借給消費者或是企業;但這種措施卻是無效的,股價不再上漲、企業獲利遠景也不再陽光。在錢滿為患的情境下,是銀行放不出去?或是企業不要?或是企業與消費者多拿了,但對經濟成長並沒有益處。
叁、日本會永遠沉淪在通貨緊縮中?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銀行把錢放不出去那問題就大了。因為銀行只是資金借貸仲介者,存款人或消費者將錢存在金融機構中,目前多還想拿到微薄利息;而這微薄的利息要從哪裡來?就是要銀行將存入的資金,拿去貸給企業或其他消費者使用,換銀行來對這些企業與消費者收取利息;而這兩邊的利息所發生的差異就是利差(Interest Spread)。自古以來,全球銀行或錢莊多是這樣在賺取利差資金。目前ECB與BOJ、多以「類負利率」貨幣政策夾帶QE,企圖引導GDP成長。但這些龐大的貨幣供給量,將貨幣價格、就是利率,壓到非常低沉的水位後,現在存款人、消費者、銀行與企業或是貸款人,每一個多是錢滿為患。在利差越來越小趨勢中,銀行將面對存與貸款的利差收入持續減少。而為維持銀行基本開銷與長期營運成本,這些銀行最後必定得將這些放不出去資金,去做多方面投資;例如從事外匯套利、股票投資或是公債、公司債投資等等。
但並不是所有天馬行空,想得到的金融投資多可以做;金融業的資金是來自於消費者,彼此之間存在委任代理關係。除該國法規有規範外,還有國際清算銀行(即BIS),對全球金融機構投資風險性資產,有著資本適足率的規定。銀行投資持有的資產,多必需表列Tier I與Tier 2等風險層級,越高風險等級的投資所對應的資本額就要越大,資本是金融機構的風險最後一道防線。而也並非每種投資多是穩賺不賠,就如同這次的BOJ政策,如果投資者事前判斷BOJ寬鬆將會透過利率平價理論,使日圓兌換美元、或其它國家匯率貶值;以此為據進而去放空日圓或做多美元;那不就會賠得很慘?以投資學的效率前緣、就最典型的投資組合理論而言;外匯投資的預期報酬要高於公債,但風險也比公債還要高;股票預期報酬與風險更比外匯高。這也之所以我們去銀行換取外幣時,會有匯差原因;我們會買到較高匯率,並且賣到較低匯率的外幣。這對銀行業者是最沒有風險的賺錢方式之一,一買一賣就可以賺到匯差。還有一種對金融機構穩賺不賠的投資,就是投資政府公債;銀行持有政府公債,在到期日之前定期會領到利息,並且在到期日時會拿到本金。由上述各種現象顯示,日本金融機構對公債與外匯投資要比股票熱衷得多了。
就財務理論觀點,外匯與債券投資多是風險層次較低的「固定收益證券」(Fixed-income Equities)。而目前日本金融機構卻對此樂而不疲,這是典型通貨緊縮(Deflation)下的投資潮流。而所謂通貨緊縮的量化經濟指標,就是核心或是消費者物價指數、它們的成長狀況。如果這兩種物價指數年增率多呈現,連續6個月以上的下跌;那就表示這個經濟體已有通貨緊縮風險。如果連這兩類指數環比也多持續下降,則這兩條件並存那肯定就是通貨緊縮了。通貨緊縮是需求不足與供給過剩,日本目前物價狀況是,含房屋租金與工資核心物價跌;而食物,能源等消費者物價也跌。通貨緊縮會使經濟低度成長、消費者不願消費、廠商不願意擴張生產;產品價格下降,慢慢呈現惡性循環後,會導致經濟發展進入衰退(Recession)、最後就是景氣蕭條(Depression);人民生活陷入困頓、社會暮氣沉沉、潦倒了。通貨緊縮的信號,會先出現在金融投資的集體群性中;就是賺政府的錢、賺到政府的財政預算赤字快垮掉;就是公債投資遠比股票投資要熱絡。
肆、結論:BOJ的政策思維是否可暫時回到「唯貨幣學派」?
我們始終相信當下的變型、非傳統貨幣政策,必定可以解決經濟衰退、甚至排除淪入蕭條的風險。但由目前日本這種情勢發展,仿佛又回到它在2012年前長期的失落年代中。這種局面的詮釋主權,無異又回到「唯貨幣論者」手上;該學派大師芝加哥大學教授Milton Friedman主張,長期最適的貨幣政策是為規則Rule Policy。權衡貨幣政策Weight Policy、像是QE或是負存款準備率、與負利率、再如ECB的「定向長期再融資」(即TLTRO)政策等等,這些只會擾亂總體經濟有序發展、搞到物價上揚、惡性通膨,無益於實體經濟成長。或許BOJ真的不必如此努力、一再寬鬆,就順從唯貨幣論者的Rule,就讓目前的QQE續做、擴大負利率就暫時省了;這樣搞不好反而還更能水到渠成?(提醒:本文為財金專業研究分享,非投資建議書;不為任何引用本文,為商品行銷或投資損益背書。)
- 白宮變天!美股前景佳 惟須留意三大隱憂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