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宏明專欄】「智慧機械方案」不能輕忽的問題
蔡宏明 2016-07-06 13:15

國發會委員會日前審查通過「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草案),將送行政院核定。該方案將以中部作為據點,建構智慧機械產業生態體系,使台灣機械產業從精密機械走向智慧機械。
由於這是蔡總統五大創新產業之一,自然將獲得行政院大力支持,但必須提醒的是,方案之推動能否有效的突破機械業創新研發的障礙,同時真正促進各產業「導入智機化」,將是決定能否發揮效果的關鍵。
整體而言,本方案的特色在於強調「區域產業生態系統」與「國際鏈結」,亦即以臺中市為核心,串連雲林、嘉義地區,透過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建構關鍵智慧機械產業平臺,發展前瞻技術與人才培訓,有效結合都市發展規劃,提供產業發展腹地與示範場域。同時,以系統整合、推動工具機於東南亞等市場整體銷售、強化航太產業之智慧機械行銷、強化與歐、美、日智慧機械產業交流等。
同時,該方案不僅有助於為使機械產業從精密機械升級為智慧機械,更重視「加速產業導入智機化」,並擇定電子資訊業、金屬運具業、機械設備業、食品業紡織業及、航太加工等產業優先推動導入,具有為產業轉型注入新動能的意義。
然而,該方案要達成既定目標,必須先釐清下列實施過程面對的問題:
第一、 應釐清方案定位問題
由於行政院已經在2015年正式啟動「生產力4.0發展方案」,希望帶動電子資訊業、金屬運具產業、機械設備業、食品業、紡織業、物流及零售服務業、及領航農業等八項領航產業轉型,強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如今,新政府又提出「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將讓產業界產生混淆,究竟「生產力4.0發展方案」還要不要推動?事實上,本方案強調運用雲端、大數據、物聯網、智慧機器人等生產力4.0技術,建構智慧機械產業生態體系,並運用於「製造業」領域,因此在定位上,「生產力4.0發展方案」應屬於上層架構,而本方案則使「製造業落實行動方案」,政府應有完整的說明。
第二、 應建立協助業者突破創新障礙的支援體系
特別是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的評估,台灣的工具機廠商普遍規模小,不利打入國際市場形成知名品牌,也面臨高精密度製造人才不足、廠商缺乏研發投入,系統解決方案能力薄弱等挑戰。對此,本方案應該加強建立系統整合發展平臺及建立系統測試驗證場域,同時應該加速軟硬體人才培育,整合大台中地區的學研能量,協助地方產業提升研發能力,以建構台灣精密機械供應鏈。
第三、 不同的產業,對於「導入智機化」有不一樣的需求
為了加速產業導入智機化,政府應該動員各產業公會成立「生產力4.0委員會」,結合產學研的專家,針對如何運用雲端、大數據、物聯網、智慧機器人等生產力4.0技術進行討論,進而量身訂做地為不同的產業和企業需求,提供「導入智機化」解決方案,才能發揮動員業者積極投入的意願。
- 糧食戰線轉向南半球:亞洲為何捨美就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