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舉正專欄】因應全球財經情勢的新思維
苑舉正 2016-07-06 09:10

從2008年經融海嘯以來,全球財經情勢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在這個前所未見的局面裡,有許多傳統的價值被顛覆,權威被質疑,理念被俗化,甚至道德被否定。我絕非危言聳聽,也不是無病呻吟,但只要你稍微想一下,過去十年在財經界發生的事情,就可以知道這些事情都是空前的。
首先,美國的傳統價值,就是堅守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什麼是自由市場呢?簡單來講,就是自負盈虧。這是眾所周知的美國價值,但是在金融海嘯期間,美國政府以銀行與汽車公司都「大到不能倒」的名義,透過國家力量,用納稅人的錢解決問題,卻無視於傳統價值的否定。
其次,財經界原有的權威,就是那些名校畢業,傲視群倫的財經學者。他們領取世界級的高薪,提出極為複雜的經濟模型,讓人感覺高深莫測之際,卻在面對突發的經濟危機時期,窘態畢露,束手無策。瞬時間,人們發現這些學術包裝下的專家,既沒有能力預測,也沒有修補方案。更慘的是,在這些專家之間,說法互異,南轅北轍,各持己見,爭論不休。
再者,原先的財經市場,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以最有效率的手段,促進自由財產權,為市場集資。可是,這原先具有積極意義的市場理念,現在都因為投資銀行的盛行,加上程式交易的普及,導致自由市場正面的形象,已經完全庸俗化為金錢遊戲的代名詞。今天,幾乎沒有人還認為,自由市場是人類文明的標竿。
最後,在追求永遠成長的荒謬思維下,每逢經濟成長未達預期目標時,先進國家的唯一對策,就是開閘放水,量化寬鬆,動輒祭出貨幣手段,降息降準等,刺激經濟成長。到了這些方案都無效時,各國中央銀行就提出濫印鈔票,購買國債的大膽方案;如果還不行,就堅決地實施負利率的政策。
什麼是負利率?這是一個財經世界的新實驗,來自一個刺激消費的理論。這個理論相信,消費可以提高經濟成長,而存錢會降低消費,因此提高經濟成長的不二法門,就是打消百姓存錢的習性,改為花錢。結果呢?消費並沒有明顯的增加,但節約儲蓄的舊道德,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新的道德隱然成形,認為不懂得賺錢與花錢的人是落伍的,只會存錢與省錢的人是無能的。
目前國際財經情勢很迷茫,而主要原因就來自於這十幾年來的轉變。在面對這些前所未有的現象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從我個人的角度而言,我認為答案必然包含如下兩方面:
第一,我們要擴大思維,擴大以往見樹不見林的個體化觀念,改從整體的角度思考,並且透過建構知識系統,將理論、理想、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簡言之,我們要能夠體認,財經情勢必定來自生活現實,而理念的發展,有助於我們看清楚方向。
第二,我們應該發揮勇氣,突破標準化的限制,訓練自己的洞察能力,讓自己針對現狀練習提出看法,做出判斷,甚至預測。
第一點的關鍵,在於發揚個人的思考能力,落實的方法就是主動發問,嘗試理解為什麼傳統價值禁不起不確定的恐慌?為什麼市場會從文明指標轉為庸俗代表?為什經濟發展追求永遠成長?這些問題的提出,並不是追求標準答案,而是透過自問自答的方式,讓複雜的情勢與個人的體認結合在一起,有被理解的可能。
其次,在提出個人看法之後,有關如何訓練個人判斷與預測能力方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見賢思齊,參酌他人建議。以我個人為例,閱讀財經學者以及投資高手的文章,是我借鏡他人經驗的基本功課。國際上,我特別喜歡索羅斯的專文,而華文界,我傾向閱讀陶冬的看法。他們的風格迥異,但兩人在分析國際財經情勢上,都能夠掌握要領,論述的方式簡潔有力。尤其重要的是,在他們所做的判斷當中,都包含清晰的預測。
預測很重要,關鍵不是預測的準確與否,而是做判斷的理由是否充分。如果判斷與預測能夠由因果關係連結在一起的話,那麼無論準確與否,檢驗預測的結果,可以作為修正判斷的基礎。這兩位專家的文章,讓我們心儀之關鍵,就在於他們發揚判斷能力,大膽預測未來走勢。
對於這兩種能力,我建議,先充實自我,後見賢思齊。這個次序與我們習慣的教育不一樣;主要的差別是次序的先後。舊有的思維不斷地告訴我們,先學別人,再為己用。我強調的新思維,在於向他人學習前,先要有自己的看法。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在比較他人與自己的看法中,修正自己的錯誤。
我強調這個轉變,目的就是告訴所有的讀者,在瞬息萬變的財經情勢當中,如果不能先孕育自己的看法,卻空著腦袋像他人學習的結果,是沒有辦法從錯誤中學習的。
因應財經情勢的新思維,就是透過認識自己,發現錯誤的過程。
- 糧食戰線轉向南半球:亞洲為何捨美就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