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主筆室〉我們已奔向「經濟懸崖」!
鉅亨網總主筆 邱志昌博士 2016-07-25 07:00
壹、前言
在歷史鏡子前、會更清楚照見自己目前狼狽。台灣這一代4或5年級生,雖多已屆退休年齡;但多還未感受過經濟衰退切膚之痛。未來全球經濟趨勢可能先進入,成長率趨緩狀態;就是有成長、但速度放慢;在歷經這個過程後、才會再進入衰退期。在成長趨緩中,消費者會感受物價不易上揚;也就是通貨緊縮Deflation。生產者物價、及消費者物價、房地產價格不振。但更惡化一步、經濟衰退Recession場景將是,廠商面臨生產過多、清理庫存、產品降價壓力大增;消費者會漸感,雖謀生不難、薪資有剩餘,但可儲蓄部份相當有限。成長趨緩只是「悶經濟」、經濟衰退則為「窘經濟」;消費者可支配所得減少、企業自由現金流量Free Cash Flow降低。
貳、上市公司股價不可能與GDP規模成長脫鉤!
GDP是表達經濟成長狀況重要指標,唯必需認清統計數據實質意涵:一、當前全球經濟成長率計算、也就是GDP成長率;多建立在與去年同期相比、而且GDP資料多是「季度資料」。這樣資料期間長度,對金融投資者緩不濟急。以去年同期資料相比結果,會使GDP數據絕對值,達到高峰幾季度後才警覺,景氣寒冷時期早已開始。二、多數國家統計或主計單位,多有再使用「環比」;也就是與上一期相比。如果用的是季度資料、就是與上一季相比,這種「環比」特質較能顯現短期趨勢變遷。以季度資料言,當兩或三季「環比」結果趨勢是下行;則便可判斷逆轉情勢已展開。三、在這些百分比數據相比較中,還會涉及原始資料值、與所使用計算單位、「貨幣種類」問題。各國GDP規模統一格式,國際比較多使用美元;但在各國自行統計中,所使用貨幣單位多是本國貨幣;如中國大陸統計局,其公佈季度GDP成長率多用人民幣。四、GDP資料是一個經濟體一季數據統計,對金融投資者是屬「弱式效率市場」訊息;要在數據公告前先下手為強,與 GDP最直接的時間序列,就是該經濟體採購經理人指數。目前全球投資銀行,對中國有兩個引用較多的指標,一為中國統計局編製,一為之前匯豐銀行、現由財新機構所編製的PMI指數。在美國則是供應者協會,所編製的製造業ISM指數。五、對長期投資者言,GDP總金額與股票總市值呈現正相關。如近期台股市場因遊子資金回流,股價指數扶搖直上;在國際政治與金融紊亂中顯得突出。過去法人進出台股比重,尚不足以主導台股全貌;但近半年來,其所針對個股如 IC股票、液晶面板顯示器 TFTLCD等;還有依「市價淨值比」進行投資的航空與鋼鐵類股等,多少存在台股總市值偏低意識。六、2016年6月台股總市值約為28.31兆新台幣,台灣每年GDP總額約為5,320億美元。如果以32兌換1美元計、則台灣GDP總額為17兆240億新台幣;台股總市值除以GDP比率為1.663倍。對一個已開發經濟體,股價總市值除以GDP總額比率,在正常行情中應落在哪一個倍數區間?還需計量經濟學驗證。七、但如果以正常「市價淨值比」概念,正常比率應落在1至2倍間;若達2至4倍則是這家上市公司,處於成長趨勢應有身價。但若由3倍再增加到4倍以上,則不僅該公司要有未來顯著成長「自由現金流量」,還得保證未來在遭受「系統性風險」襲擊時,這種成長態勢不會改變。以此反推方法可判斷,3倍以上的「市價淨值比」可能是多頭,對這家上市公司、或這個市場有點「想太美」、稍微過度反應Over Reaction了。
「市價淨值比法」(PB),雖是Fama三因子模型重要「風險因子」,但其觀念根源來自James Tobin教授發現的「Tobin Q Ratio」。財務金融學的根在經濟學、個體經濟與總體經濟學:一、1959年馬可維茲投資組合理論,運用消費者效用理論Consumers Utility Theory,從三類風險行為者,風險愛好者、中立者、保守者等,對效用儲存風險態度,運用在對有價證券投資組合上,推導出「效率前緣」曲線圖。而James Tobin是將總體經濟學投資理念,轉為對金融資產投資組合;因此1969年提出結合「固定資產投資」、與「金融投資組合」的「杜賓 Q比率」(Tobin Q Ratio);杜賓Q比率分子是為公司總市值,分母是為股東權益、或是公司重置成本、即公司基本價值。二、依維基百科紀載,Q比率是用來激勵股東投資意願;當Q比率大於1時、因購買新資本資產較為有利,因此會增加投資意願。而若Q比率小於1時,則購買舊資本資產有利於新的,因此不會增加投資。但其實將Q比率用在對上市公司股價評價,若Q Ratio過高、則顯示該公司股價被市場高估;總市值除以股東權益就是PB值。三、2016年7月21日,台積電TSMC股價172元/股;而其預估年底每股淨值的預估為;2016年初49.36元/股,再加上今年預估每股獲利8.2元/股,其每股淨值將為57.56元/股。將172元/股除以57.56元/股,則其PB值為2.988倍、接近3倍;這樣PB值已顯示,台積電未來盈餘成長趨勢顯著。四、由台股大盤、即加權股價指數,與個股股價結構比較發現,在通貨緊縮反彈行情中;過去半年以來,台股加權股價指數主攻類股就是IC半導體,與所謂蘋果概念股等。這段反彈行情是因為全球投資等級公債殖利率已成負數,造成資金乾坤大挪移所致?抑或是總體經濟將再度進入長期通貨緊縮,回眸一笑所營造出真離別、假難捨?
叁、「全球化」的終止將使GDP出現低或負成長!
上市公司總市值推升,其落後指標為GDP、同時指標為PMI或是ISM。GDP規模無法再成長原因眾多,自古典學派(Classical School)開始就有很諸多假說(Hypothesis):一、如馬爾薩斯「人口論」、與「太陽黑子論」等。人口總數就是消費者,消費者人口少就是總體消費數量需求驅動力;地廣人稀地方再怎麼樣的消費總需求也是稀疏。眼前最可彰顯個案就是,台灣在今年9月各大學會面對「少子化」問題。去2015年台灣各公私立大學入學,大一新生錄取率就已近100%。除非高中畢業生不想將志願填滿,否則要搞到沒大學念、現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今年大學新生錄取率可望過100%。若此則各大學學費收入大餅相對減少,若以一個學系每班可招收50位大一新生;每位學生每學期學費以5萬新台幣計。則當一個系招收新生全軍覆沒時,三個班馬上少掉150位新生、750萬新台幣學費;一年這大學馬上少掉1,500萬新台幣學雜費收入。但這是靜態的、動態影響程度還不只這樣;因為這些新生一進來、幾乎篤定是這家大學四年、甚至是連碩士班六年以上長期「客戶」,他們大學四年下來對該學校學費貢獻至少6,000萬新台幣。以此眼前即將發生場景,去想像馬爾薩斯人口論,雖不中、可能也不遠矣。二、依維基百科紀載,2014年12月全球人約有72.09億人。近半世紀以來,全球人口成長呈現蛇狀上升曲線型;1950年到1970年間,每年全球人口成長率多在1.8%與2.2%間,最高峰在1963年、也就是民國52年、台灣5年級生。1970年後由於人類經濟生產與消費方式改變,全球人口年成長率降為1.1%。若依1.1%年增率成長速度,加上對出生率考慮;則預估2040年全球人口將達80億人。人口論對經濟成長的確有影響,可視為極為長線經濟成長邏輯;自二次大戰後,人類經濟成長與人口增加趨勢是一致。但若要以人口論,做對金融市場未來發展詮釋,是有以大歷史對短期變動做不對稱預期之嫌。但以人口論邏輯概觀、經濟、股市、貨幣、匯率長線起伏,取樣美國與日本過去經驗,在歷史鏡子前面、人類對目前景象或許會更清楚照見自己樣貌。
美國在1970年至1990年之間,在貨幣價值與金融匯率、股票市場、國際收支盈餘發展,多曾經高度挫敗過。先是受困於尼克森1971年8月15日,美元與黃金不可兌現宣告震撼;之後又面對了二次油價危機、國際收支貿易逆差擴大、與美元大幅貶值等等。一直到1990年之後、葛林斯班掌美國聯準會Fed,在貨幣政策積極運用下,金融情勢才真正邁向穩定成長。道瓊工業股價指數由底部區,在先是面對升息、後降息後、緩慢走出新高。尤其是在突破3,000點後,電子科技與網路社群類股帶動,股價緩緩上揚;一直到2,000年網路類股價泡沫化為止。這段期間中,美國面對總體經濟失衡調整期約為20年。而日本失衡調整期,大約從1989年到2012年約為23年。一個經濟體創新(Innovation)能力越強,其失衡調整期越短。
肆、結論:經濟泡沫破裂種因、QE政策副作用再回頭反撲!
未來全球經濟情勢演變,不外乎從三大區域觀察:一為歐元區、目前已出現長期低度成長。二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是為目前發展最好經濟體。三、但最為關鍵經濟體是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中國下半年繼續著陸,會關係到全球長期經濟趨緩或衰退程度。雖然中國不斷進行深化內需消費,但GDP成長仍相當仰賴貿易盈餘,尤其是對歐洲與美國出口貿易;歐元區需求很難在短期內爬升。而過去近半年,美國下屆總統競選政見中,對全球經濟整合退卻聲浪不斷高漲,已為貿易保守發展帶進隱憂。美國選民對美國長期擔任世界警察、經濟成長守護者,所獲得利益與損失漸失去平衡感、付出代價太大。美國經濟社會或政治發展史,就是人類社會融合、「全球化」最具體樣本。除極端共產黨國家外,其實全球開發國家多已是種族大熔爐。然熔爐混亂之始,於2001年9月11日、美國911事件引爆。此後美國軍事戰場由1950年代,亞洲越南與韓國等轉進中東地區;雖然處理掉波斯灣紛爭,但最近混亂情勢也將北大西洋公約國全部捲入,其所造成的移民問題、已成為歐元區當前社會之痛。6月24,英國脫歐公投、及伊斯坦堡、法國尼斯、巴基斯坦、伊拉克、德國慕尼黑等連續發生恐怖攻擊,使得全球各國對移民、人在國與國之間流動;及貨物暢其流、國際貿易畫下逗點。這是禮運大同篇天下為公,全球化發展結束「逗點」、或是「句點」?可想見,若接下全球資金自由流動狀況再出狀況,則全球經濟將由成長趨緩步入衰退。有什麼樣風險會釀成這種結局?2008年過度繁榮種下的因,與以美元為首、歐洲與日本英國極力跟進執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反撲;不就是這些惹出來的?(提醒:本文是為財金專業研究分享,非投資建議書;不為任何引用本文為行銷或投資損益背書。)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