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匯改 開啟新成長時代
鉅亨網編譯吳國仲 綜合外電
中國人行(央行)上周六宣布中止人民幣與美元近兩年來的連動,激發國際間熱烈迴響。一般認為,此舉不但有助提升中國的消費力,還能透過降低出口倚賴來緩和貿易緊張。
《華爾街日報》認為,作出艱難決定的中國政府,抗拒了來自國內的遊說壓力,不願讓匯率再成為國際攻訐的焦點。不過,人民幣後續升值的幅度,仍不明朗。
中國有意調整經濟體質,由出口轉為內需成長為主。多數學者認為,發展重心調整後的中國,不但能避免外在衝擊、消弭棘手的政治問題(龐大貿易盈餘),還能為海外企業提供出口商機。
投資人也欣見人民幣恢復彈性。中國人行強調,決意匯改的理由之一,係鑒於中國經濟的強勁復甦,當有助提振市場信心。
不過,人民幣匯率變動仍有風險。中國政府顧慮1985年日本的前例─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力促日元兌美元升值─後續幾年引發了房市泡沫,以及長期經濟停滯。最重要的啟示是,匯率若變動太快,必然對國內企業造成嚴重傷害。
中國人行先一步闡明立場,強調人民幣將「漸進式」變動,讓當地企業有時間調整、並維持競爭力。能否滿足美國的要求,則是政治面的問題。
基本上,中國決定拋棄與美元掛勾,就是官員體認貨幣政策不合時宜的證明。中國民眾的收入增加,長期下來必將推升商品、勞務價格,甚至是匯率水準。
經濟學者認為,中國若抵抗人民幣升值的進程,其結果將是引發通膨,進而導致嚴重的經濟與社會問題。相反地,接受人民幣彈性化,則有助為民眾爭取更佳的經濟前景。
誠如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所言,這象徵中國「新成長時代的開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