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銷渠道驚現基金池"優質基金"上半年表現不及格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每日經濟新聞)
對於基金公司投資運作有些瞭解的人都知道,基金所選擇的股票都是來源於旗下投研團隊所確定的一個「股票池」。如今基金的主要營銷渠道——銀行照搬這一投資思路,設立起了「基金池」。
入選「基金池」的指標是什麼呢?這些基金的質地如何呢?
本周,《每日經濟新聞》對此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查,對於銀行的「基金池」進行全面解析!
新聞:「基金池」成銀行新賣點
2008年由於大熊市的影響,基金市場急劇遇冷,也直接大幅影響了銀行的零售業務非息收入。
作為基金最重要銷售渠道的銀行,早已意識到代銷基金的「含金量」,對基金的態度從最開始只銷售本銀行托管的基金到對所有基金敞開大門,以量取勝;再到如今開始重點突擊,走精品路線。因此,不少推出此項服務的銀行都將「基金池」作為自身基金業務的一大特色,重點宣傳。
據《每日經濟新聞》調查,推出這項業務的大多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商行。而所謂的「基金池」也就是對市場上幾百隻基金進行精選後,確定一些基金作為「優質」基金供基民選擇。從不少「基金池」的介紹來看,銀行旨在為客戶從種類繁多的基金品種中優中選優。例如某家銀行「基金池」的宣傳資料上將其定位為——「專為投資者解決為什麼買基金、怎麼買基金、買哪只基金、買多少基金等問題。」而另一家銀行的「基金池」則表示「本著『優選、精作』的原則,為投資者客觀公正選擇業績優秀的基金」。
調查:「基金池」入選標準不規範
「股票池」——這限定了基金選股的範圍,也就意味著能夠進入「股票池」的股票,基本已獲基金公司投研人士的認可;那麼,入選銀行推出的「基金池」又是基於什麼標準呢?
《每日經濟新聞》對多家銀行的基金池進行了比對,並隨機抽取了兩家銀行的基金池進行數據分析。從直觀印象來說。大多數基金池中都包含了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貨幣型等各類基金,其中以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佔多。但不同基金池大小差異以及品種調換頻率相差很大,某銀行的「基金池」通常有10~15只基金,一季度調換一次。而另一家銀行的「基金池」中則有多達62只基金,每月對品種進行調換。
基金是如何通過遴選被調入「基金池」的呢?據一位銀行人士介紹,主要是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對基金的評級結果來決定的。記者隨機抽取調查的這兩家銀行均依托晨星評級。對於研究機構給出的高評級產品,銀行內部理財專家再進行二次選擇。
那麼,又一個疑問產生了——「二次選擇」又是依憑什麼標準進行的呢?銀行方面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多家銀行給記者的回復大都是——「優質」基金將會入選,而並未對「優質」基金的標準進行一一解釋,顯然,這個答覆並不能算得上滿意!
分析:「優選」基金質地中庸
賺錢才是硬道理!
既然銀行並不能對「基金池」的入選標準予以詳細解釋,那麼,我們看看這些入選「基金池」的優質基金的業績表現,能否做到實至名歸?
基金品種過於單一
如果對於入選「基金池」的基金進行歸類,不難發現,這些基金存在三個共性:第一,出身名門;第二,資格較老;第三多屬於非指數型基金。而這三個特點與晨星評級的方法不謀而合,在晨星評級中,被動管理的指數型基金「星級」大多不高。
銀河證券分析師馬永諳表示,往往選入基金池的大基金公司和成立時間較長的基金是因為它們有歷史運作依據,更利於研究機構進行分析。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今年的上半年,指數基金無疑是最大的贏家,次新基金和不少表現靈活的中小基金公司基金中也頻頻跑出黑馬,這些基金則與銀行的「基金池」無緣,顯然銀行「基金池」在基金的選擇上更多地追求了穩健,基金池的含金量其實並不高!
「優選」基金不「績優」
收益是衡量基金優劣最直觀的要素。記者對入選基金池的基金上半年的收益進行了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8日,2009年前成立的所有股票型基金平均淨值漲幅達53.53%;然而,記者隨機抽取的這兩家銀行「基金池」中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分別為49.97%和50.65%。此外,上半年漲幅在40%以下股基的比例在所有股票型基金中占11.46%,而兩個基金池中分別占比12.5%和16.67%。不難發現,這些「優質」基金的表現未達「及格線」。
為何「優選」出來的基金卻沒能達到績優的預期?對「基金池」建設頗有研究的銀河證券分析師馬永諳認為,這可能有兩種原因,首先,或許是銀行在選擇基金時主要從控制風險的角度出發,其次,或許是其研究能力不強,沒有選出好基金。
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銀行的「基金池」一般是根據第三評級機構的階段性推薦產生,由於人為因素和業務水平的不足,這些推薦還是多少有些水分的。同時,部分銀行出於對一些基金的「照顧」,也會將這些基金納入「基金池」。
專家:
建立「基金池」應該更嚴謹
有時候痛苦並非來源於沒有選擇,而是在於選擇太多。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從幾百隻基金中做出選擇實在是令人痛苦的事。「基金池」的出現的確幫助投資者完成了「初選」。
不過當前銀行的精選基金實在難言「精」,部分銀行的「基金池」建設地相當粗糙——基金類型單一,而「基金池」幾乎是照搬基金評級機構的研究結果。這在不斷變換的市場面前,顯然是不夠的。
業內人士表示,現在的「基金池」更適合「中庸」的投資者,池中很難選到黑馬,不過,踩上地雷的可能性也比較小。
同時,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不應過於迷信「基金池」,被「基金池」排除在外的指數型基金、次新基金、封閉式基金在不同的市場情況下也有可能成為「優選」。例如在市場趨勢性向上的過程中,指數型基金能在很大程度上享受市場的漲勢;而在市場出現震盪或情況未明的態勢下,倉位較為靈活的次新基金也不失為較好的防守型品種。而具有「折價率」這塊安全墊的封閉式基金也能化解掉一部分市場風險,或為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
對於如何進行銀行「基金池」改建的建議,馬永諳表示:「建立『基金池』應該像『股票池』一樣嚴謹進行,不應只是拉入幾隻基金,而應該是根據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設立不同投資組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