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地產利益鏈:上海房管局副局長陶校興"雙規"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樓市高調調控之時,上海土地管理系統“再下一馬”。
10月14日傍晚,新華社發布簡短消息稱,上海市房管局副局長陶校興因涉嫌違紀接受上海紀檢部門調查。
根據本報記者了解,陶目前處于被“雙規”階段,自10月11日被約談之后再未回到本職崗位。關于其被調查一事,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簡稱房管局)內部曾于本周二向處級以上人員進行通報,但未通報具體涉案原因。
陶校興現年59歲,現職為上海房管局黨組成員、第一副局長。據房管局內部人士介紹,其在職十年,長期分管土地。2008年殷案結束后不久,上海市房地局的土地主管職能被劃撥至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以下簡稱“上海市規土局”),陶校興則改為“分管行政法規和人事”。
在上海房地系統內部人士看來,陶校興此次落馬頗有“晚節不保”的味道。據該局一位退休不久的老干部透露,陶校興是局里頗為資深的老領導,“根據局里的相關規定,明年他就應該退休了,沒想到在這個時候出事。”
上海市房管局至今并未對此事有正面回應,大部分官員表示“正在出差”或者“不清楚”。但一名曾在上海市土地管理系統任職多年的老干部直指“問題應出在土地上面”。
目前對其落馬原因多有猜測,一種說法是其利用閑置土地的審批定奪大權牟利,一種指向其親屬在某區的地產開發項目,還有說法與曾經落馬且業務上多有交集的朱文錦、殷國元案有關。
但在部分圈內人士看來,當年殷國元和朱文錦相繼落馬,作為前者的繼任和后者的分管領導,陶校興能夠順利過關,而今又被調查,其中的復雜原因,著實令人迷惑。
截至目前,亦有與陶級別相當的土地系統官員手機始終處于關機狀態,陶案或不止于陶。
陶校興的土地權力史
“以房地系統的角度看,陶校興是房地局的‘外來和尚’”,一位熟悉陶校興的上海房管局內部人士說。在就職上海市房地局副局長前,陶校興曾官至上海市松江縣縣長,副局級,進入房地局有些偶然。
2000年左右,松江撤縣建區,時任縣長的陶校興照理應順勢成為區長(正局級),但根據上海官員升級的規定,副局級升為正局級至少需要任期滿4年,當時陶任縣長僅兩三年時間,未能滿足條件。
2000年7月,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與上海市地質礦產局合并,組建成立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陶被平級調任繼續擔任副局級干部,一直至今。這次平調,成為陶校興官場生涯的一個轉折點。
同年出任上海房地局副局長的殷國元,早在1995年就擔任原上海房屋土地局管理局的副局長,是一位房地局“老人”。
陶校興這位“外來和尚”很快融入房地系統。2002年分管土地的殷國元因一些原因被轉為分管拆遷,陶校興接任殷開始分管土地工作,其中包括土地利用處,成為原土地利用處處長朱文錦的直接上級。
至此,殷-陶-朱構成了上海土地系統的三個關鍵節點。2007年殷國元案時,上海市政府房地系統的一位人士曾向本報記者透露,紀檢部門在房地產領域反腐,就是要嚴查整個上海的“土地關系網”,順藤摸瓜,嚴懲這些關系網上的“節點”機構及關鍵人物,打擊各類權錢交易的“土地中介”行為,“殷國元受調查只是個開始。”
與陶校興有過接觸的一些學者和地產商指出,其平日一貫為人行事低調。但是這位長期分管土地的副局級干部的權力卻不小。
“雖然各個環節都有一定的決議程序,但是作為分管土地的領導權力巨大,例如土地批租,批給誰,領導自然可以拍板”。一位房地局內部人士承認,房地局在土地出讓、對閑置土地處理(如哪些收回,哪些延期開發)、容積率改變等各個環節都具有巨大話語權。
陶校興最后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是今年8月19日。彼時上海市房管局舉辦保密教育專題講座,由副局長陶校興主持。此前8月8日至14日,陶校興還曾率隊赴阿克蘇慰問房地系統的援疆干部。
縱容官辦公司囤地?
在房價飛漲的過去十年,開發商囤地成風,導致土地稀缺,一直被認為是拉高房價的肇因之一。
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上海歷年已經批租出去,卻閑置在開發商手上的土地超過6000公頃。
按1.5的容積率,6000公頃土地就是900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是上海3年房地產供應量的總和還要多。
這些沉睡的土地隨著上海地價的飛漲而價值百倍。究其原因,不僅是開發商的責任,相關官員也難辭其咎。
時任上海房地局副局長的陶校興表態稱,上海還將加大對剩余1000公頃閑置土地的處置力度。并指出已消化的2100公頃土地將成為工業用地和“兩個1000萬”的配套商品房和中低價商品房用地,主要由外圍區縣消化。
但在這“消化”過程中,就有自稱房地局老干部者舉報稱,上海市房地局和各級政府辦了多家房地產公司,囤積大量土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中心城區,有的土地超過十年還沒開發,人為制造土地供給瓶頸,以此哄抬房價謀取暴利。
“從表面上看,土地利用處只是土地交易的登記備案機構,權限并不大。”房管局一內部人士表示,“但是具體到每個地塊,土地利用處有很大的騰挪空間,是同意其繼續延期開發還是在經濟上處罰,甚至收回使用權,都是他們決定。”
但是,該政策中的缺口——即“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關部門的行為或者動工開發必需的前期工作造成動工開發延遲的,土地受讓者可以申請延長開發建設時間”給了開發商很多回旋余地。
再掀徹查風暴
在2006年末至2008年的上海市土地管理系統的徹查風暴中,官員與房地產開發商之間的尋租鏈條被揭開,土地審批權過于集中、土地審批制度不健全的矛盾暴露在陽光之下。
2007年掀起的土地徹查風暴始于原上海市房地局土地利用處處長朱文錦。社保案爆發后,因被有關部門發現暗自轉移名下巨額財產,其是2007年掀起的上海土地反腐風暴中倒下的第一個“土地爺”,也是第一個開庭受審者。
當時,朱文錦受賄案情主要涉及違規審批操作,收受多家上海房地產開發商的多項賄賂,包括房產、禮品、現金等,折合人民幣總計400余萬元。
由于朱與某位上海市主要領導是親戚關系,曾被業內稱為“上海第一處”。而陶校興恰是朱文錦的直接上級。
2008年1月,上海市房地局至少有5名官員接受了司法調查,當時有3人被取保候審,兩名處級干部處于羈押審查狀態,而且被查官員均與土地招投標中的權錢交易有關。
不過,最終2008年8月這場風暴以殷國元被宣判死緩收尾,也并未有其他官員被公開調查或問責,“當時沒有一鍋端,主要就是查處了殷國元,雖然有處級干部進去了,后來又保釋了,最后有的退休了,有的還照樣轉到土地協會去了”。
房、地分家終于告一段落,同時也開啟了上海房地產管理的全新時代。
但時隔兩年,陶依然落馬。“當時殷案爆發的時候,可能陶當時還沒有被暴露出來吧,陶的職位很高,知道的事情也很多,不排除會牽連出其他的人和事情來,或許會引發更大的徹查風暴”,有地產商猜測說。
然而,在中央對樓市嚴密調控的風口浪尖之際,其下馬意味深長。國土資源部上海督察局一名官員表示,“此事與國土部門沒有任何關系”。上海市房管局內部人士亦透露,對其進行調查的是上海市的紀檢部門,且調查已經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