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選書〉創新的用途理論2:創造競爭對手無法模仿的優勢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9-10 13:53
為什麼 IKEA 看似平凡的家具可創造數十年榮景,並且無人能夠模仿?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從「用途」切入,分析 IKEA 成功的關鍵因素。
前面提過,用途是複雜多元的,但深入了解用途就像握有解碼器一樣,可以破解用途的複雜性,解析用途規格(job spec)。「用途」是從消費者的觀點,看消費者遇到煩惱、想要獲得進步的情境;相反的,「用途規格」則是從創新者的觀點來看:新產品該如何設計、開發和提供,才能幫助消費者達成想要完成的任務?
你可以從用途規格中看到用途的相關細節,包括功能面、情感面、社會面的進步界定;顧客願意接受的取捨;必須贏過的其他選項;必須克服的障礙和焦慮。那種因深入了解而開發出來的商品,應該要有計畫來克服種種的障礙,並營造出購買及使用產品的合適體驗。所以用途規格是一套藍圖,它把用途的豐富性與複雜性全部轉換成一套可行的創新指南。設計產品時,若是缺乏清楚的用途規格,即使是最先進的產品也可能失敗。
在創造顧客價值時,有太多的細節必須拿捏準確,而且需要做很多棘手的取捨,創新者無法全憑運氣猜對。你為用途規格創造的體驗是開發產品的關鍵,如此才能開發出顧客不僅想用、而且想一再使用的產品。用途導向的創新之所以難以被模仿是有原因的,公司在這樣的細節裡創造出長期競爭優勢,因為那正是顧客判斷什麼產品優於其他產品的方式。
體驗可以索取高價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看一個圖表,用來說明如何從用途的角度創新。那只是一個簡單的圖示,但目的是要凸顯出一個重點:發覺及了解用途是一切的基礎,但是想要開發出顧客一定想買、而且以高價購買的產品,那只是第一步。
想開發出顧客以高價購買的產品,不僅需要了解用途,還要為購買及使用產品營造合適的體驗,然後把這些體驗整合到公司的流程中。發覺用途、創造想要的體驗、以用途為核心進行整合,這三個層次都非常重要。公司了解並掌握這三個層級時,就能以競爭對手無法輕易模仿的方式達到用途。
以 IKEA 為例,IKEA 是全球獲利最好的企業之一,而且他們維持這番榮景已經數十年了。創辦人英格瓦.坎普拉(Ingvar Kamprad)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富豪,他如何靠著那些看似不起眼的 DIY 家具累積如此龐大的財富?因為他找到顧客想要完成的任務。
這個產業沒什麼特殊的商業機密,任何競爭對手都可以到 IKEA 的店裡參觀,模仿商品或抄襲商品目錄,但沒有人那樣做,為什麼呢?IKEA 的整個商業模式,不管是購物體驗、店面布局、產品設計、包裝方式等等,和一般的家具行截然不同。多數零售商店是按照客群或產品類型來規劃,客群可以按照人口特質來區分,例如年齡、性別、學歷、收入水準等等。有些競爭對手專門鎖定有錢人,例如羅奇堡家居(Roche Bobois)賣的沙發要價數千美元!有些商店以銷售低價家具給低收入者著稱。另外,還有許多其他的類型,例如專門為都市居民設計的現代家具,或是專門賣辦公家具。
IKEA 的客群不是由人口特質所界定,而是根據許多消費者進駐新環境時,所想要完成的任務來設計產品:「明天我一定要把這個地方的家具全部搞定,因為隔天我就要上班了。」
其他家具店可以複製 IKEA 的產品,甚至抄襲店內布局,但很難模仿 IKEA 提供的顧客體驗,以及幫助顧客克服種種障礙的方式。
無法達成任務的成本太大了
在我認識的人裡面,當需要儘速搞定家具時,沒有人會覺得花一天逛街買家具是一種樂趣。那不是休閒娛樂,而是令人沮喪的挑戰。再加上購物時可能還必須把孩子帶在身邊,那簡直是自討苦吃。IKEA 在店裡設計了托兒區,你可以放孩子在那裡玩耍,再進入商場採購家具。此外,店內還有餐廳和冰淇淋店,購物結束後可以讓你休息一下。不想等家具店把書架送到你家嗎?IKEA 扁平的商品包裝可以直接放進多數的汽車裡,或是綁在車頂上。看到滿地的零件,想到要自己組裝家具,就覺得頭大嗎?那是肯定的,但 IKEA 的家具沒那麼誇張,因為 IKEA 的設計都是為了讓顧客用一支簡單的工具就能組裝。而且商品包裝裡就附上這個工具,放在其中一片木板內,以免開箱時不慎遺失。在我認識的人之中,每個組裝過 IKEA 家具的人在組裝完後都覺得很有成就感。
IKEA 是和誰競爭?我兒子邁克搬到加州讀博士班時,就是去 IKEA 採購,他說 IKEA「幫我當天就搞定住處的家具」。他必須決定要選購什麼東西來達成任務,所以他怎麼做出決定呢?他必須先有選擇的標準。基本上,他會考慮到他有多在乎商品的本質,包括價格和品質、必要的功能及取捨。不過,他更在乎每個方案所帶來的體驗,以及雇用每個方案時必須先克服哪些障礙。
即使 IKEA 的家具比其他地方還貴,他還是決定雇用 IKEA,因為它比其他選項更能幫助他達成任務。
我們之所以願意為這些商品支付高價,是因為無法達成任務的總成本太大了,包括浪費的時間、感受到的失望、亂花的冤枉錢等。那些「麻煩」的代價高昂,畢竟你為了找出合適的方案已經投入時間和精力,所以即使好的方案比較貴,相較於你投入的心血(不只金錢,還有個人資源),價格高一些也顯得微不足道。
其他家具店可能提供邁克運送到府的免費服務,但可能要等好幾天或甚至幾週才會送到,那他明天要做什麼呢?Craigslist 上有便宜貨,但他必須自己湊足整套家具,還要租車去每個賣家那裡取貨,可能還要請朋友幫他搬運家具上下樓。折扣家具行也許有 IKEA 的一些優點,但自己在家組裝不是那麼容易。還沒完成加工的家具行有品質不錯的家具,但需要自己上漆,在小公寓裡其實很難處理,邁克不太可能喜歡其他的選擇。
當你知道競爭對手是誰時,才能塑造出對顧客很重要的體驗。如此一來,你才知道如何為產品打造履歷,讓顧客挑上你。當你把顧客想要的東西考慮周全時,顧客很樂於為此付出高價,因為你比其他的對手更能幫他達到目的。
成功幫顧客達成任務的商品,其實是在顧客的生活中提供服務,它們幫顧客克服有礙進步的障礙,例如「幫我今天就搞定住處的家具」「幫我和孩子分享豐富的家族史」。營造體驗和克服障礙是產品變成服務的方式,這樣一來,產品就不再只是功能和效益較好的商品而已。
目的性品牌
有一種工具可以避免顧客把你的產品或服務用錯地方。品牌發揮完美的效果時,就成了用途的代名詞。你一看到底下列出的品牌時,一定會馬上想到他們的用途:Uber、報稅軟體 TurboTax、迪士尼、梅約診所(Mayo Clinic)、車聯網公司安吉星(OnStar)、哈佛大學、交友平台 Match.com 、餐廳訂位系統 OpenTable、LinkedIn。
還有我個人最喜歡的《二十四小時反恐任務》(24: Legacy)的男主角傑克.鮑爾(Jack Bauer),當你需要在二十四小時內拯救地球時,找傑克.鮑爾準沒錯。
當產品可以一再達成顧客想完成的任務,營造合適體驗的時候,它等於是在告訴消費者:「你不必再尋尋覓覓了,有我就搞定了!」如果你需要為租屋添購家具,或是幫女兒的宿舍增添家具,你會希望那附近就有 IKEA,IKEA 已經變成「幫我今天就把家具搞定」的目的性品牌。
目的性品牌(purpose brand)扮演對外溝通的角色,它向外界傳達「內在屬性」(enclosed attributes)如何提供一套完整的特定體驗。目的性品牌的定位是放在促使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機制上。也就是說,它們完全掌握顧客想要完成的任務。目的性品牌告訴顧客:有我就搞定了!
對品牌來說,完美達成顧客任務的回報不是獲得品牌名氣或得到忠誠的粉絲(雖然這也會隨之而來),而是顧客會把品牌產品融入生活中。由於目的性品牌是以用途為核心來進行整合,而不是隨著競爭市場起舞,因此經常可以顛覆產業架構,改變競爭的基礎,而且售價也比較高。
目的性品牌的目的非常明顯,它們已經是用途的代名詞。設計完善的目的性品牌會讓消費者不再考慮尋找其他的選項,他們就是要那個品牌。目的性品牌之所以能索取高價,是因為顧客為了獲得指引,心甘情願掏錢購買。
很多目的性品牌(包括星巴克、Google、Craigslist)一開始都很少打廣告,它們的品牌強大以後,甚至變成動詞(例如「你 google 一下就知道了」)。但它們之所以如此強大,是因為和某個明確的用途有關:它們是以用途為核心,不斷地改善產品或服務。消費者想要達成某個任務時,腦中會馬上聯想到那個品牌。
雇用我,就可以完成任務
目的性品牌清楚顯示哪些功能和用途息息相關,哪些潛在的改善最終將會證明無關緊要。目的性品牌不只是讓顧客青睞而已,它也為差異化、高定價與成長創造很大的機會。明確的目的性品牌指引著公司的產品設計者、行銷者、廣告商開發及行銷更好的產品。在後續的兩章中,我們將會探討「用途」可指引公司設計出完美達成顧客任務的產品和體驗,而且不會過度設計出消費者不想買單的東西。
目的性品牌就像畫龍點睛,打造得宜時,就是終極的競爭優勢,這等於是在告訴消費者:「別再找了,別再費心採購別的商品了,只要雇用我,就可以完成任務!」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出版《創新的用途理論》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0251
- 白宮變天!美股前景佳 惟須留意三大隱憂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