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世界經濟論壇展望2030:你一無所有、沒有隱私,但新世界從未如此美麗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11-27 23:42


編者按:本文是丹麥議員 Ida Auken 在 2017 世界經濟論壇「假設隱私變成一種奢侈品」座談會上發表的作品。「有些人把這篇文章解讀為我的烏托邦或是我所夢想的未來,其實並非如此。這是為了展示我們正去向何方,不論是好是壞。」

歡迎來到 2030 年。歡迎來到我的城市——或許該說「我們的城市」。我一無所有。我沒有車。我沒有房子。我沒有任何電器,也沒有任何衣服。


聽起來很奇怪不是嗎?

不過在這個城市裡,「沒有財產」這個概念卻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你認知中的所有「產品」,現在都成了一種「服務」。我們可以隨意調用交通工具,住宿空間,食品飲料等所有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東西。所有這些東西一個接一個地實現了「免費使用」,最終「所有權」也就失去了意義。

首先是一切通訊方式都實現了數位化,免費向所有人開放。而當清潔能源也變成免費的時候,方方面面的變革便開始接踵而至。運輸成本大幅下降,對於我們來說擁有汽車已經沒有意義了,需要長途旅行的話我們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叫來一輛無人駕駛的汽車或者飛車。當乘坐公共交通變得比私家車更容易、更快捷、更方便時,我們的通勤模式也變得越來越有井井有條。

現在的我已經很難相信,我們居然曾把交通擁堵當作家常便飯,更不用說內燃機車造成的空氣污染了。那時的我們究竟在想什麼?

一輛黃色的自行車可能就是未來社會中的主要代步工具

當我去拜訪朋友時,我會騎自行車。我喜歡在騎車的時候順便鍛煉,讓人神清氣爽。有些事情似乎從來都不會過時:散步,騎車,烹飪,繪畫,種花種草。這些事情都非常有意義,可以時常提醒我們人類文明與大自然中的一切息息相關。

「環境問題已經離我們非常遙遠」

在我們的城市裡,我們不需要支付任何租金,因為其他人在我們不需要的時候也可以自由使用我們空出來的空間。我不在家的時候,我的客廳就常被用作商務會議。

偶爾,我也會自己下廚享受做飯的樂趣。這也沒什麼難的,必要的廚房設備在幾分鐘之內就會送到我家門口。隨著運輸物流的完全免費,我們不再需要把所有東西都塞在自己家中。為什麼要把火鍋、電磁爐什麼的都塞進我們的櫥櫃呢?需要的時候我們隨時都可以下單,何必浪費。

這也促使循環利用的經濟模式迅速得到突破。當所有「產品」都轉化為「服務」時,人們也就對使用壽命短的東西失去了興趣;一切設計都以耐用性,可修復性和可回收性為出發點。原材料在我們的經濟當中暢通無阻地流動,並按照實際需求被迅速轉化為新產品。環境問題已經離我們非常遙遠,因為我們只使用清潔能源,也只採用清潔的生產方式。空氣乾淨,水潔凈,沒有人敢染指保護起來的自然區域,它們也是我們健康生活的郵寄組成部分。在我們的城市裡,有充足的綠地面積,覆蓋著各種植被樹木。用混凝土填滿城市中各個角落的過去早已成了難以理解的歷史。

購物之「死」

購物?我已經不記得那是怎樣一種體驗了。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購物」不過就是各取所需而已。有時自己挑挑選選確實很有趣,但大多數時候還是讓算法替我一鍵生成比較好。它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的口味。

當 AI 和機器人接管了我們的大部分工作時,我們突然「多出」了大量的時間,可以吃得好、睡得好,和其他人共度更多時光。「高峰時段」的概念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為我們的工作可以放在任何時間完成。我甚至不知道把它稱作「工作」是否恰當;現在流行的說法更傾向於「思考時間」,「創作時間」和「個人發展時間」。

有那麼一段時間,城市生活中的一切都變成了娛樂放縱,人們不想再為困難的事務而自尋煩惱。直到最後一刻,我們才發現如何利用這些新科技達成更高尚的目的,而不只是用來浪費時間。

「在圍城之外的他們過著另一種生活」

而我最擔心的,是所有那些沒能住進我們城市的人。

那些一路上我們沒能搭救的逝者。

那些把新科技發展視作洪水猛獸的人。

那些在機器人和 AI 接管我們大部分工作時,感到自己被時代淘汰一無是處的人。

那些對政治制度感到不滿並決定奮起反抗的人。

在圍城之外的他們過着另一種生活。有些已經自發組成了自給自足的小社區。更多的人則只是固守在空蕩盪的廢房屋裡,逐漸退回到了 19 世紀的生活方式。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也曾為自己沒有真正的隱私而自尋煩惱。我所到之處一舉一動,時時刻刻都在生物識別和數字監控之下。我很清楚,在這座城市的某個角落裡,我所做的一切,我的所思所想都被如實記錄下來。我只能祈禱沒有人會拿它做什麼對我不利的事情。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美麗的新世界。起碼我們清楚地意識到,過去的那一套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我們現在擁有的比我們曾經所走的道路要好得多。我們曾經面臨那麼多可怕的挑戰:富貴病,氣候變化,難民危機,環境退化,擁擠不堪的城市,水污染,空氣污染,社會動盪與失業。在我們意識到可以有所改變之前,已經失去太多無辜的生命了。

(全文完)

作者註:有些人把這篇文章解讀為我的烏托邦或是我所夢想的未來,其實並非如此。這是為了展示我們正去向何方,不論是好是壞。我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啟發當前技術發展利弊的相關討論。當我們面對「未來」這個議題時,僅僅分析數據撰寫報告是不夠的。我們應該用更多新的方式展開討論。這才是這篇文章的初衷。

作者為 Ida Auken,丹麥國家議會(Folketinget)議員。

『新聞來源/華爾街見聞』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