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讓人捨120坪豪宅,也要搬進的迷你小屋紅什麼?

商業周刊 2020-07-23 15:06


文●柯曉翔


為了貼近大自然,許多台灣小房子住客讓山水或田園當主角,小房子成了配角。(攝影者.陳宗怡)

120 坪豪宅,與 13.5 坪小屋,你選擇哪一間房子過生活?現在許多人們的答案,超乎你的想像。

據美國住房建築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ome Builders)調查,超過半數美國人考慮住在小於 600 平方英尺(約 16.8 坪)的小房子,其中千禧世代的意願更高達 63%。

在網飛(Netflix)《小房子大天地》實境秀節目中,兩位小房子(Tiny House)專家旅行全美,為家庭打造客製化迷你屋,提供小巧生活解決方案,有些房子甚至只有 5 坪,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所謂小房子,指涉的不一定是坪數少,而是一種主動選擇、非受迫進入的簡化生活。

「只要讓你的生活更整潔,擁有的東西更簡單,不再控制你,那麼任何地方都能成為你的小家園。」《小房子:生活要小,夢想要大》作者布倫特.希夫納(Brent Heavener)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表示。

「無論露營車、貨櫃屋,還是翻新的垃圾箱,取決於你如何打造。」他在 Instagram 精選世界各地小房子美照,至今擁有 80 萬追蹤者。

場景轉到日本,日本也吹起小房子風。平面設計師柳本茜兩口之家選擇住在 9 坪小房子,過著少物生活。

她說,大多數人將寬敞視為優點,狹小視為缺點,「但我家並不是『即使小也很舒適』,而是『正因為小才這麼舒適』。」在《選擇住在小房子》一書中,作者加藤鄉子記錄這些屋主的小屋快樂哲學。

創意與策略的新選擇

從美國、日本到歐洲,小房子遍地開花,憑什麼紅?

希夫納歸結一個詞:自由。他分析,千禧一代思考,他們是否該像父母一樣,為房屋貸款,然後花費一生償還;空巢老人則考慮是否退休,以及什麼是最好的養老方式,「小房子是一個創意與策略性的替代選擇。」

在台灣,一批小房子住客也正在興起。

57 歲的 John(化名)是台南人,在台北打拚 30 年。2 年前,他決定回南部退休,住進小琉球約 13 坪的小房子,與妹妹同住。

「我現在跟你講話,前面是大武山和台灣海峽,後面是山坡和小森林。」透過電話訪問,仍能感受到 John 的聲音盡是愜意。

對他來說,室內坪數不重要,有床鋪、簡單家具,夠用就好。「我賺到的是外面的 view(景致),看著風景,可以坐好久。」他說。

住在台中石岡 13.5 坪小房子,自然紅屋創辦人謝東興擁有的則是一片田園,像住在都市郊區的陶淵明。

早晨,他被穿透木屋的陽光喚醒,起床採摘龍葵野菜,以薑拌炒,配著稀飯吃。

19 歲,謝東興從家鄉台南至台北打拚,一待就是 40 年。從事家具外銷產業,站上台灣經濟起飛浪頭。56 歲時,他坐擁深坑共約 120 坪豪宅,卻發現鄰居人情淡薄,驚覺自己「若老死台北,心有不甘。」

年輕人往台北闖,他卻決心出走。花費 3 年,在桃園、宜蘭與台南等地,遍尋心中的桃花源。

7 年前,他看上大甲溪下游土地,落腳台中石岡。約 1100 坪土地,住進自己設計的 13.5 坪木屋。「空間小,生活更簡單;住在小屋,反而擁有大自然。」謝東興說。

他研究菌水農法,養成一座菜圃。屋子沒有冷氣,倚賴自然涼風,平常聽音樂、看書。一開始台北、台中兩頭跑,一週來住 2 天,逐漸變成 3、4 天,越住越喜歡、越自由。

半年後,他帶幾件輕裝入住,從此定居。深坑的家反而變成旅館和倉庫,不常住了。

「大房子對老年人來說,其實是體力和心靈負擔。房子那麼大,結果沒人住,最後是魔神仔住在裡面,」謝東興說,「所以從中年,就要開始練習簡化生活,才能輕裝,才能行動。」

我在小房子,看到格局的簡化,卻是功能的增加。例如整間房子只有一張桌子,卻長達 240 公分,是餐桌、書桌也是工作桌。

《選擇住在小房子》一書提及,上班族飯島寬與作家尚子 10.5 坪的小房子,一樓的餐廚空間兼具玄關,床可當沙發躺臥,就連垃圾桶,都可當作椅凳。每個設計,都具有多用途。

在選擇小房子生活前,先試試自己能否對物品與空間「斷捨離」,或先把生活空間縮小至現居房子一半,再決定是否徹底改變。

畢竟,連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瓦爾登湖畔生活也只持續 2 年,還把衣服帶回家給媽媽洗,看來這不只是單純嚮往自由的心態問題。

拓展居住、生活的想像

無論是否能久住安居,小房子的出現,反而拓展我們對於居住空間的想像。

43 歲、任職飯店管理顧問公司的黃溫良,目前在台北租房。在家鄉小琉球已有一塊地,一間小房子,或許退休後,和太太一起回鄉。

「大房子不能不維護,只有空間收斂,一切才會簡單,」他說,「而這就是我們理想的生活。」小房子的大天地,提供另一種生活方式的解答。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706 期。

來源:《商業周刊》 1706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商業周刊》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