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工業技術與資訊〉擘畫2050臺灣淨零碳排策略藍圖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2021-06-19 12:1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圖: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撰文/工研院院長劉文雄

極端氣候變化、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的危機。極端氣候不僅要挾人們生存,更已開始威脅各國經濟。然而減少碳排已不足以追上目前極端氣候奔向家門口的速度,各國開始思考以更積極的「淨零碳排」方式,以阻止極端氣候帶來的系統性災難。


目前各國致力推動減碳作為,已有 130 個國家及區域聯盟宣示在 2050 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先進大國與國際領導企業將帶動全球產業革新及技術綠色轉型,零碳排已蔚為趨勢。

同時,歐盟 2023 年起將對在生產地未課過碳稅的進口貨品課徵碳關稅;美國總統拜登也研議課徵碳稅。當無形的碳排轉化成有形的成本,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可從綠色和平首爾辦公室今年初公布的研究報告一窺端倪:2023 年起,韓國在鋼鐵、石化、汽車等主力出口產業上,每年將需付出 5.3 億美元碳關稅。同樣地,出口貿易是臺灣的經濟命脈碳稅影響程度實不容小覷,此為對臺經濟衝擊之一。

臺灣淨零碳排的機會與挑戰

對臺衝擊之二,臺灣位處全球供應鏈核心,將面臨來自國際客戶要求供應鏈綠色轉型的挑戰。近年許多與臺灣有貿易往來的國際大廠,如:Apple、Microsoft、Google、Nike 等皆開始要求供應鏈使用一定比例再生能源,並鼓勵供應鏈發展綠色能源,減少碳排放,藉以減緩生產對地球造成的負擔。

以知名 3C 消費品大廠 Apple 為例,Apple 不僅要求自家產品必須提高低碳材料和回收材料的使用比例,也要求供應鏈使用 100% 再生能源,並承諾在 2030 年對供應鏈和產品實現碳中和。Microsoft 則從 2012 年開始推行內部碳稅政策,並於 2019 年宣布將碳稅費率上調至每公噸碳排放 15 美金,每個部門都需要依照自己的碳排放量付費,此收費也擴及 Microsoft 的供應鏈。

臺灣土地與能源資源有限,將面臨重大挑戰,碳關稅對臺灣出口業將造成衝擊,國際大廠減排要求亦將主導臺灣在國際供應鏈的競爭力。在 2050 淨零碳排的情境下,節能減碳將成為普世價值,發展「使用但不擁有」的共享經濟為主流思維;另透過國際合作形成區域經濟生態鏈,以達成國家溫室氣體淨零碳排的目標。

面對國際零碳排浪潮,我國亟需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新興低碳科技、強化國際鏈結,以支持經濟發展與產業成長,協助產業轉型升級,掌握綠色減碳商機。

工研院再次為產業領航 擘劃 2050 淨零碳排策略藍圖

我們不可能用現在的科技,解決 30 年後的問題,工研院已展開行動投入研發零碳或減碳的創新科技。面對未來可能的碳關稅貿易障礙,及國際大廠的嚴格綠色供應鏈要求,工研院領先宣布全院將在 2050 年達到二氧化碳淨零碳排的目標,更率先於 3 月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作為推動零碳排平台,運用跨領域整合產業的創新研究和科技研發,規劃出臺灣 2050 淨零碳排策略藍圖,協助臺灣產業朝向淨零永續發展,提升全球競爭力,掌握全球零碳排的新商機。要邁向淨零碳排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局外人。

現階段,工研院已開始下列四大構面研發綠色科技,透過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向外界傳達淨零意識,藉此在消費者使用與環境永續面達到減碳效果。

●供給面:發展新興低碳能源科技選項,建立電力承載順序(Loading Order)以優先選擇低碳電力方案,擴大建置再生能源等無碳電力。
●使用面:藉由全面電氣化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以科技改變生活消費行為,創造低碳共享的創新商業模式。
●製造面:導入高碳排產業(如鋼鐵、石化、水泥等)創新去碳製程,利用循環經濟與生產減碳技術降低製造業碳排。
●環境面:發展先進碳捕存及二氧化碳再利用技術,並透過森林復育、生物固碳擴大碳匯。

舉例來說,水泥在製造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人為排放量的 7%,面對高碳排製造過程,工研院已與水泥業合作,在水泥創新替代原料、生質燃料、低碳燃燒、碳補捉、二氧化碳再利用及再生能源上,持續導入創新技術與工程。例如,已與台泥在 2010 年以鈣迴路進行碳捕捉,建立世界最大的先導示範工廠,捕捉的碳作為養藻成為蝦紅素的原料,生產高階養生美容保健品,並成為碳循環的觀光工廠。未來可將捕捉下來的二氧化碳轉化成化學原料,充分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工研院擁有堅實研發技術能量,在綠色科技研發上匯集全院頂尖研究團隊,將綠色科技創新結合商業模式,盼以科技之力,為臺灣產業擘劃 2050 淨零碳排策略藍圖,在保有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也為地球永續貢獻心力。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52 期 2021 年 6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