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課25%關稅 蘋果進口iPhone仍比美國製造便宜
鉅亨網編譯羅昀玫

《AppleInsider》報導,美國總統川普週五 (23 日) 蘋果在美國境外生產的 iPhone,必須向美國政府支付 25% 或更高的關稅,還三星等其他智慧型手機大廠作為關稅目標,知名分析師郭明錤指出,蘋果不太可能因此將製造業務遷回美國,因為相較之下,繼續進口 iPhone 仍遠比在美國本土生產便宜。
川普此番關稅威脅,被外界解讀為針對蘋果長期將製造據點設於中國及印度所作出的強硬回應,而郭明錤分析,單就短期財務成本而言,蘋果選擇支付關稅仍較全面移轉產線回美國為佳。
郭明錤解釋,與其投入鉅額資源建廠,蘋果在短期內更可能選擇支付關稅,維持既有供應鏈,即使公司未來計畫在美國設廠,真正投入美國本土生產恐已是數年之後,這段期間仍須照常進口與課稅。
Wedbush 分析師 Dan Ives 曾估計,若蘋果試圖將 10% 的供應鏈遷回美國,恐須投入 300 億美元、歷時三年以上。
事實上,這 300 億美元的估算可能還太過於樂觀。
摩根士丹利估算,全面回流美國的成本恐達數千億美元。而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興建的前兩座晶圓廠,就已耗資高達 400 億美元。

分析指出,若川普真心欲推動製造回流,應同步加強教育與技術人力培育,補足美國高階製造所需的工程師人力缺口。
相反地,川普關稅威脅更像是一種政治姿態,預料將讓蘋果於本季承受 9 億美元成本衝擊。
儘管如此,蘋果財務體質強健,足以承受 9 億美元的關稅損失,即便新關稅將使總成本增加數十億美元,蘋果依然有足夠的資源應對。
不過,目前只有蘋果自己知道這項關稅將讓蘋果損失多少,因為蘋果並未公開 iPhone 的銷售數量。而且,即使公布了,25% 的關稅是針對進口價格徵收,而非最終零售價格。
此外,每款 iPhone 的進口價不同,因此 25% 的稅負對 iPhone 16 Pro Max 與 iPhone 16 的影響也不同。
郭明錤認為,與其遷回美國設廠,不如直接繳納關稅更有經濟效益。即便蘋果選擇遷回美國,也還要多年後才能開始在美國生產,在這段期間內仍必須支付關稅。
分析指出,川普政策實際上並未對他國形成阻力,反而讓美國企業成為主要承擔者,最終亦可能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蘋果此次面臨的關稅衝擊,正凸顯出企業全球供應鏈調整的重要性與持續性。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多年來已著手重組供應與分銷鏈,減輕關稅與地緣政治風險。
自 2018 年以來,其供應商包含和碩、鴻海等便已陸續將部分產線自中國轉出。根據資料,蘋果供應商至 2024 年已在印度等地投入超過 160 億美元建置產能。
近期,鴻海也沒有計畫將產線移回美國,計畫在 2025 年底前將印度 iPhone 產能提高。
受川普關稅威脅消息拖累,蘋果 (AAPL-US) 週五重挫 3.02% 報每股 195.27 美元,週跌幅擴大至 7.5%,延續第八個交易日頹勢。
- 稅季理財術,掌握資本利得又能減少稅務負擔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