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電池自主夢碎?兩大金屬業巨頭籲與中國務實合作
鉅亨網編譯王貞懿

在代表歐洲電池自主化希望的瑞典新創 Northvolt 於今年倒閉後,歐洲兩大金屬業領袖直言,歐洲在電池技術領域已落後中國太遠,與其與之競爭,不如轉向與中國企業務實合作。
法國礦業公司 Eramet 與比利時專精電池材料生產回收的 Umicore 高層,不約而同向《金融時報》表達相同的觀點,即發展完全自主的歐洲電池產業不切實際。
兩位企業領導人都認為,歐洲企業與其追趕寧德時代 (300750-CN) 和比亞迪 (002594-CN) 等中國電池巨擘,還不如直接找他們合作,一起在歐洲建立供應鏈。政策制定者可透過要求亞洲公司投資本地生產來協助此進程。
直到 5 月中下旬才卸任 Eramet 董事長的 Christel Bories 直言:歐洲需要務實一點,因為中國花了二十年時間完善其電池技術,現在已領先「一大步」。她補充,試圖在不借助中國技術的情況下從零開始發展,這是行不通的。
Umicore 執行長 Bart Sap 也強調:「我們必須與中國合作,幫助我們在歐洲生產。否則我們在電動車發展上仍將受制於人。」
上述思維與川普政府的做法對比鮮明。美國政府正加速發展本土關鍵礦物產業,試圖通過關稅等手段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Sap 指出,相較於關稅措施,自己傾向透過獎勵機制促進合作,並要求本地化生產,並稱這才是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市場研究公司 Project Blue 的電池供應鏈專家 Rob Burrell 也同意,歐洲電池產業與中國完全脫鉤並非現實選項。
一些中國企業已在歐洲投資並與本地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如飛雅特和寶獅的母公司 Stellantis(STLA-US) 與寧德時代去年宣布,計劃在西班牙投資最高 40 億歐元建設電池工廠。寧德時代目前在匈牙利和德國已設有電池製造基地。比亞迪則預計今年位於匈牙利的第一座歐洲工廠開始投產電池。
但有人指責中國公司不願分享技術知識或僱用本地工人。來自倡議組織 Transport & Environment 的 Julia Poliscanova 表示,歐洲的政策制定者應該改善對此類投資的監管。
Poliscanova 說,中國公司對技術分享興趣缺缺,重要職位都安排自家人,讓歐洲某種意義上來說變成了組裝廠。她強調,歐洲需要建立明確的合資框架,必須包含技術與智慧財產權的分享條款。
Sap 表示,歐洲需要做更多工作來促進電池材料的本地回收,因為目前該地區大部分電子和金屬廢料仍需出口至他地處理。他強調,由於歐洲的礦藏數量有限,「我們需要將這些關鍵金屬帶到歐洲並保留在這裡。」
但實際執行起來依舊困難重重。去年,Eramet 宣布將停止在法國開發電池回收廠的計畫,理由是該地區缺乏電池工廠和正極材料生產,而這正是電動車主流鋰離子電池生產的關鍵環節。
- 《Joe’s華爾街脈動》讀者意見募集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