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數位設施躍升 算力總規模居全球第二 AI專利占全球六成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周四 (14 日) 舉行「高品質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會上表示,「十四五」時期,中國全面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速數位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數位中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

劉烈宏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的數位基礎設施取得了長足發展,在規模和技術方面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截至 2025 年 6 月底,5G 基站總數已達 455 萬個,千兆寬頻用戶達到 2.26 億戶,中國的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有力帶動了經濟社會發展。
官方宣稱的建設成就包括:
• 規模世界領先: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中國數字基礎設施在規模、技術等方面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5G 基站總數達到 455 萬個,相較 2020 年增長了 5 倍。千兆寬帶用戶達 2.26 億戶,增長了 34 倍。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有力帶動了經濟社會發展。
• 核心技術突破: 經過多年持續攻堅,中國在數字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集成電路加快布局,形成覆蓋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材料和裝備的完整產業鏈。國產操作系統加速崛起,鴻蒙系統生態設備總量突破 11.9 億台,為手機、汽車、家電等 1200 多類產品裝上「智能中樞」。中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實現整體性、系統性躍升,人工智能專利數量佔全球總量的 60%,人形機器人、智能終端等領域不斷突破。
• 政策與制度完善: 中國正體系化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去年推出了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等 21 項政策,今年還將推出數據產權等 10 多項制度。一批圍繞數據匯聚共享、開發利用的數據企業正在孕育興起,標準、規範不斷推出,數據交易日趨活躍。
• 數據生產與產業規模: 2024 年中國數據生產量達 41.06 澤字節,這相當於 1564 萬個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數據資源總量,在全球佔比達 26.67%。人均數據生產量是「十三五」末的 2.2 倍。數據產業規模快速增長,2024 年全國數據企業數量超過 40 萬家,數據產業規模達 5.86 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 117%,預計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較高增長水平。
• 數據交易活躍與創新模式: 今年上半年,主要數據交易機構新上架數據產品達到 3328 個,同比增長 70%,其中高質量數據集產品同比增長 2.8 倍,累計交易額近 40 億元。同時,上海、天津、安徽等地正在試點「數據語料作價入股」新模式,引導企業將高質量數據集折算為股權投入相關企業。中國已布局成都、沈陽、合肥等 7 個數據標注基地,以支撐高質量數據集的建設。
• 數據流通節點建設: 截至目前,中國已建成包含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 25 個城市在內的數據流通節點城市,布局了 16 個省(區、市)的數據基礎設施架構,並在今年 7 月底全面完成了互聯互通。預計到今年底,相關節點城市規模將擴大到 50 個左右,覆蓋 80% 的省(區、市),為數據規模化跨域流通奠定設施基礎。
• AI 應用激增: 2024 年初中國日均 Token 消耗量為 1 千億,截至今年 6 月底已突破 30 萬億,一年半時間增長了 300 多倍,反映了人工智能應用規模的快速增長。國內多數模型使用的中文數據佔比已超過 60%,有的模型已達到 80%,使得中國模型性能快速提升。
• 產業效能提升: 數據要素正加速賦能千行百業發展。例如,農業領域利用數據賦能智慧施肥,綜合提升產量 5.5%;工業領域依托海量測井數據開發行業大模型,鑽井決策效率提升 15 倍;服務業領域利用公路貨運行業數據實現司機與貨主分鐘級車貨匹配,提升單車運行效率 30% 以上。醫保部門通過海量數據分析精准識別欺詐騙保的線索。服裝企業利用消費數據開展個性化設計生產,實現快速響應的柔性供應鏈模式,增強了中國製造的競爭力。
展望「十五五」時期,劉烈宏表示,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在數位中國建設的征程上取得更大成就,推動數據要素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讓全體人民更好地共享數位化發展紅利。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