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永動機
理財周刊

文.洪寶山
從 2023 年至今,主要的科技公司投入 AI 基礎設施的金額預估達到三千至五千億美元,而不同於摩爾定律的 18-24 個月的翻倍成長,在 AI 的世界裡,幾個月到半年就是一個世代,以至於科技巨頭對於算力的追逐仍看不到盡頭,尤其是從黃仁勳的角度。
輝達爭取主權 AI 合約
輝達最近大動作投資英特爾、OpenAI、英國 AI 生態投資、沙烏地阿拉伯的 HUMAIN AI 工廠,這些案子折射出輝達現在的核心策略,從硬體供應商轉為基礎設施「平台商+資本方」和 OpenAI 開建部署 GW 系統、在 Intel 投資、國家級 AI 工廠合作,都顯示輝達在硬體之外,想掌握資本與平台價值,勇於把資本投入到 OpenAI、Intel 入股案、英國 AI 生態投資。
這表示輝達自己也在下注它所供應的下游生態。加上全球布局爭取主權 AI 合約如沙烏地阿拉伯、英國、德國、日本等地部署 AI 基礎設施,輝達此舉是在拉盟友、建立競爭門檻,穩固 AI 壟斷的地位。
輝達打造 GPU 抵押融資生態
輝達發現:「如果我能讓別人更容易買我的 GPU,那我就能賣出更多 GPU。」也就是輝達早就變成整個 AI 金融生態的核心發電機。輝達希望市場有更多人能買得起 GPU,又不想當放款人,所以,輝達開始協助創造一種「GPU 抵押融資生態」,例如合作夥伴 CoreWeave,輝達賣給 CoreWeave 大量 GPU,CoreWeave 拿這些 GPU 做雲端算力租給 OpenAI、
Runway、Stability 等 AI 公司。然後 CoreWeave 再用這些 GPU 的租金收益預期,去跟摩根士丹利等金融機構借錢。借到錢,再買更多輝達的 GPU。結果,輝達賣得更多、CoreWeave 快速擴張、銀行有抵押物 (GPU) 作擔保,整個 AI 算力市場因此被「金融槓桿化」。這套玩法跟 2000 年代的「房貸證券化」有點神似,只是主角變成了 GPU。
在 1997-2006 年房貸證券化年代,房子拿去抵押貸款,投資銀行包裝成資產證券 (MBS),房價上漲推升抵押價值,最終泡沫風險留給金融機構。簡單說,現在(2024-2025 年) 相當於房貸泡沫的「2004-2005 年」階段,就是把「GPU」變成「金融商品」來加速 AI 投資的週期。
三大危機出現 AI 資金鏈會崩
這就像以前的「房價永遠漲」信念,只是換成「AI 永遠需要 GPU」。潛在風險是什麼?如果 AI 熱潮退燒、租金下降,抵押價值就崩。越來越多資金靠貸款而非營收滾動。一旦租賃收益不如預期,AI 需求冷卻+債務槓桿過高+GPU 折舊太快,將導致 AI 資金鏈崩,整個「算力產業鏈」會跟著重估。
不論是 2008 年的房市,還是今天的「AI 金融化」,泡沫破裂時真正死的,不是虧損的公司,而是現金流斷掉的公司。最容易現金流斷鏈的公司型態:GPU 抵押融資型基金、高槓桿資料中心開發商、算力中介平台、二級租賃商,這些企業幾乎都跟 CoreWeave 類似,表面營收爆炸,但現金流是過路財神。
AI 泡沫化這些企業相對安全
哪些企業反而相對安全?晶片製造供應鏈,擁有自有雲+現金流強勁的巨頭,無負債、純研發 AI 公司。泡沫破裂時,負債越多、折舊越重、租金依賴越高的公司最先死。換句話說,算力出租端會爆、晶片製造端會撐。
不同於 2008 年金融泡沫帶給世人龐大的債務,AI 泡沫屬於產業泡沫,將來可能會有過度建設的產能過剩,但 AI 科技提高了生產效率,有正面貢獻的一面,類似 2000 年的網路泡沫破滅後,網路技術後來創造電商經濟造福人類,AI 的自動化也是,當時間消化了 AI 泡沫過剩的產能之後,AI 帶給人類的會是更便捷的服務,不只是呆債。
來源:《理財周刊》1312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