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高盛:相較於鐵路、電力、資訊革命 AI投資熱潮仍未「過熱」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高盛(Goldman Sachs)最新報告指出,雖然美國人工智慧(AI)投資持續升溫,企業紛紛加碼資本支出,但與過去百年歷次技術革命相比,目前的投資規模仍屬合理範圍,尚未出現「過熱」跡象。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高盛:相較於鐵路、電力、資訊革命,AI投資熱潮仍未「過熱」。(圖:Shutterstock)

高盛認為,AI 投資的增長建立在生產力提升與算力需求兩大核心驅動之上,屬於結構性長期趨勢,而非短期泡沫。


高盛報告指出,2025 年下半年美國企業 AI 資本支出(Capex)將達約 3000 億美元,包括 OpenAI 與甲骨文 (ORCL-US) 合作案,以及輝達 (NVDA-US) 追加投資等。

然而,從 GDP 占比與歷史技術週期比較,目前 AI 投資強度仍屬合理區間。

報告顯示,美國 AI 相關支出中,硬體投資占比超過六成。其中,半導體與 AI 晶片支出約 1120 億美元、數據中心建設 880 億美元、電力與能源基礎設施 650 億美元、軟體與服務約 350 億美元。

儘管短期進口受關稅因素影響出現波動,但高盛預估,2025 年全球 AI 資本支出總額將達 5200 億美元,美國占比約 58%。

投資強度仍低於歷史技術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高盛指出,2025 年美國 AI 投資占 GDP 比重不到 1%,明顯低於過往技術革命高峰期:1920 年代電氣化與 1990 年代資訊科技浪潮的高峰均達 1.5% 至 2%,甚至不及 19 世紀鐵路建設高峰的 2% 至 5%。

企業層面亦顯示 AI 投資仍具空間。標普 500 成分股中,AI 相關支出占總 Capex 比重雖從 2023 年的 8% 上升至 2025 年的 15%,但仍低於 2000 年網際網路泡沫時期的 22%。

高盛指出,目前 AI 投資主要集中在半導體與雲端基礎設施等「硬科技」領域,尚未出現全面投機化現象。

技術驅動邏輯:AI 帶來長期生產力與算力需求

高盛認為,AI 投資的持續增長源於兩大核心動能:生產力提升潛力與算力剛性需求。

在生產力方面,AI 應用已展現實際成效,例如 Klarna 客服效率提升 70%、德勤(Deloitte)任務處理速度提升 35%、美國銀行 (BAC-US) 後台錯誤率下降 40%。

整體而言,導入 AI 的企業平均生產力提升達 27%,遠高於傳統數位化工具。

高盛預估,若 AI 於 2037 年前全面滲透,美國經濟可新增約 4.5 兆美元產出,即使保守情境下仍有 2.4 兆美元潛在增長。

另一方面,算力需求以每年約 400% 的速度爆發式增長。雖然硬體效能持續提升、單位成本下降,但算力需求的增幅仍遠高於供給,使企業不得不持續加大投入。

高盛指出,「算力投入與模型性能」呈現正循環,形成長期投資動能。

市場結構:硬體集中、應用分散

報告還指出,AI 市場目前呈現「上游集中、下游分散」格局。

  • 半導體層面:輝達主導 AI 晶片設計市占率 85%,台積電 (2330-TW) 掌握高階製造產能達 92%。
  • 數據中心:亞馬遜 (AMZN-US) AWS、微軟 (MSFT-US) Azure 與 Google(GOOGL-US) GCP 合計控制全球 65% AI 算力。
  • 基礎模型:OpenAI 市占 32%、Anthropic 25%、DeepMind 18%、Meta(META-US) Llama 15%。
  • 應用層:高度分散,全球逾 1.9 萬家 AI 應用公司,前十名市占僅 12%。

高盛指出,多數大型企業採取「多模型部署」策略,降低了應用層客戶黏性與切換成本,意味著先動者優勢有限。

投資熱潮具可持續性 短期波動難撼長期邏輯

高盛強調,只要企業相信 AI 能帶來長期經濟價值,投資動能將持續不減。報告指出,AI 投資的可持續性主要由兩大因素支撐:

  1. 先動者紅利預期:企業預期早期布局能獲得稀缺算力與數據資源。
  2. 算力推進 AGI 潛力:企業願意長期投入,以追求人工通用智慧(AGI)可能帶來的萬億級收益。

雖然短期仍面臨技術進展不及預期、監管收緊及高利率環境等挑戰,但主流企業如 OpenAI 與輝達仍計畫擴大資本支出。

高盛數據顯示,目前 AI 相關資產估值溢價(EV/EBITDA)約 35 倍,遠低於 2000 年網路泡沫時期的 58 倍。

此外,AI 企業 2025 年盈利預期上修幅度達 12%,顯示估值仍具基本面支撐。

高盛建議關注三大投資方向

高盛報告總結,AI 投資正處於「合理規模、萬億價值、結構分化」階段,並建議市場聚焦三大方向:

  1. 半導體與算力基礎設施:包括輝達與台積電等核心供應鏈。
  2. 垂直領域應用:醫療、工業等高壁壘市場具長期潛力。
  3. 數據安全與合規服務:隨 AI 滲透加深,安全與法規需求將成為剛性增長領域。

高盛並指出,2026 年將是觀察 AI 投資走勢的關鍵節點,包括 OpenAI GPT-6 發布、聯準會利率決策,以及全球 AI 監管政策落地,皆將對市場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

#散戶進大戶拋

#營收創高股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