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破4兆美元!沒有AI加持 蘋果為何也能贏?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蘋果對新科技的追趕腳步,在 AI 領域似乎慢半拍。當谷歌、微軟乃至 Android 陣營的競爭對手紛紛以 AI 為賣點掀起手機革命,這家以創新著稱的科技巨頭卻顯得格外克制,但最新發表的 iPhone 17 系列用市場表現證明,在用戶用腳投票的消費戰場,紮實的硬體升級與精準的性價比策略,仍能讓蘋果鎮定自若。

iPhone 17 發售當日,蘋果官網多次崩潰,京東、天貓旗艦店首批現貨 15 分鐘內售罄,閒魚未拆封標準版溢價 300-500 元 (人民幣,下同),Pro Max 版本更被炒高上千元。
《澎湃新聞》報導,網紅主播李佳琦坦言「賣太好拿不到貨,自己預定的 Pro Max 都沒出貨,且北京用戶一周前在京東下單的基礎款,訂單顯示仍需要等待 23 天出貨,「一機難求」的熱度與去年 iPhone 16 因 AI 功能跳票遭遇的冷遇形成鮮明對比。
從產品策略來看,iPhone 17 堪稱「違背祖訓」。它打破「大更新 - 小更新」的擠牙膏節奏,以「誠意堆料」姿態直面競爭:入門版儲存空間從 128GB 翻倍至 256GB,全系列標配 A19 晶片,120Hz 高刷屏 (2020 年 Android 已普及的配置,蘋果終於在 2025 年採用);更輕薄的 iPhone Air 同步亮相,被視為對折疊螢幕的探路。
價格上,基礎版反而比前代直降 1000 元,營造出「高配低價」的性價比氛圍。這份「誠意」背後是友商的步步緊逼。
當 Android 陣營捲完硬體捲體驗、談完拍照談 AI,甚至跨界兼容蘋果生態時,蘋果「8G+IOS>16G」的敘事逐漸失效。去年全球手機市場成長 7%,蘋果市佔率下跌 0.9%,
iPhone 17 的熱銷,本質是用戶用錢包投票,在 AI 概念尚未轉化為剛需功能的當下,「性價比回歸」與「生態確定性」比花俏賣點更實在。
儘管 AI 功能缺位、A19 與 Android 旗艦性能拉不開差距、Air 被調侃為「解決 7000 元以上無單攝機型問題」,iPhone 17 系列仍交出漂亮答卷。開賣首月銷量破百萬,國補政策下標準版預售遠售遠供應超預期,蘋果緊急要求供應加產,這傳遞出明確訊號,也就是當前階段 AI 並非智慧手機核心賣點。
資本市場對蘋果態度也在改變。過去兩年因 AI 佈局滯後,蘋果股價承壓,如今則靠著「沒有顛覆但足夠對症」的策略重獲認可。
最新財報顯示,蘋果第四財季及全年毛利率達 47.2%,超越此前預期,未來預計維持在 47%-48%。每賣一支 iPhone,都為 App Store、Apple Music 等高利潤服務輸送用戶,生態高牆持續加強。
即便 Android 廠商「強兼蘋果」,OV 實現跨裝置互聯、小米「致敬」設計甚至相容充電寶——蘋果仍透過 Mac OS「iPhone 鏡像」等功能,讓全家桶用戶難以脫離生態。
更關鍵的是,蘋果 AI 佈局並未停滯。接近合作夥伴人士透露,Apple Intelligence 有望在今年底前在中國市場落地,這意味著兩個月後國內 AI 手機競爭恐將迎來變數。
短期來看,補齊硬體弱點的 iPhone 17 讓蘋果大賺,而長期來看,當產業真正邁入 AI 時代,蘋果能否拿出顛覆性產品,仍是最大懸念,但至少此刻蘋果用「性價比 + 生態」穩住基本盤的蘋果,讓投資人看到了「不講故事也能賺錢」的踏實感。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