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AI已經大到不能倒?美媒:OpenAI財務長一場活動上的表態給出大白話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欠銀行 100 美元是你的問題,欠銀行 100 萬美元就是銀行的問題」是一句曾警示 2008 年金融危機的老話,如今正因 AI 領域的巨額融資需求而重新被提到。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AI已經大到不能倒?美媒:OpenAI財務長一場活動上的表態給出大白話(圖:Shutterstock)

近日,OpenAI 財務長 Sarah Friar 在《華爾街日報》Tech Live 活動上的表態,引發市場對 AI 債務風險的警覺。她透露,支持科技公司 AI 基礎設施需要數兆美元融資,甚至設想政府背書支持或擔保,確保企業能建成所需要的算力。


《巴隆周刊》報導,Friar 的言論令投資者不安,OpenAI 已承諾約 1.5 兆美元支出,但其年收入僅 130 億美元。作為全球估值最高的新創公司,甚至可能在 2026 年上市,OpenAI 資金壓力本就敏感。

更令人擔憂的是,市場對關聯方的連鎖反應已顯現。由於跟 OpenAI 深度綁定,甲骨文的五年期債券信用違約掉期(CDS)價格上月飆升至 2023 年最高水位,一個月就上漲近 50%。

儘管甲骨文上月初剛透過 180 億美元債券融資,認購需求達 880 億美元,但私人信貸市場裂痕正蔓延至固定收益領域。

報導指出,科技業的債務風險正在累積。全球科技垃圾債發行量逼近 2020 年歷史高點,企業與機構整體債務規模恐在今年底突破 6 兆美元。部分科技公司透過特殊目的載體 (SPV) 等複雜結構隱藏債務,加上 AI 超算企業持續膨脹的資本支出,風險暗流湧動。

不過,Friar 隨後在 LinkedIn 上澄清指「負責到底」一詞「混淆要點」,強調美國技術領先仰賴公私合作,而非政府直接擔保。

但事實上,納稅人早已間接承擔成本。今年 7 月上路的《大而美法案》的稅收減免讓 AI 投資吸引力激增,政府對晶片產業的支持更是經濟議程核心。從輝達、微軟到亞馬遜,AI 巨頭與 OpenAI 形成緊密利益網路,像是亞馬遜 AWS 與 OpenAI 的 380 億美元合約,直接推高亞馬遜的市值 1050 億美元。

AI 領域的資本狂熱已成美國經濟引擎,數千億美元的資本支出拉動成長,助漲股市創新高,但風險在於若 OpenAI 等企業無法兌現算力與能源承諾,其外溢效應將波及整個生態鏈。當 AI「欠下」的債務規模夠大,終將從企業問題演變為所有人的麻煩。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