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
國際政經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 Paul Krugman) 在最新評論中指出,中國在經濟和技術實力上已經超越美國,而川普政府的政策則可能讓美國永遠無法追趕。克魯曼回顧 1957 年蘇聯發射首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時,美國曾陷入恐慌。當時冷戰正處於最緊張時期,美國擔憂蘇聯在科技上取得領先。
美股雷達
「要加速實現蘋果公司 (AAPL-US) 2030 年全產業鏈碳中和的目標,供應鏈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今天,我們宣布蘋果供應商在中國啟動 10 億元人民幣的新能源基金,希望藉此推動供應鏈的綠色製造、智慧製造,助力蘋果碳中和目標的達成。」蘋果營運長 Sabih Khan 周二(14 日)談道。
美股雷達
據《彭博》周二 (14 日) 報導,金屬界資深交易員 Kenny Ives 預測,銅價可能在今年底前創下每噸 1 萬 2000 美元的歷史新高。全球電氣化與再生能源需求推升銅價,加上主要礦場事故頻傳,供應面臨壓力,多位業界人士看好銅價續漲。洛陽鉬業 (3993-HK) 首席商務官暨旗下交易部門 IXM 執行長 Ives 在倫敦金屬交易所周 (LME Week) 峰會上表示,預計倫敦金屬交易所基準銅價年底可能接近每噸 1 萬 1000 美元、甚至 1 萬 2000 美元。
台股新聞
神達控股 (3706-TW) 子公司神雲科技今 (7) 日宣布,與比利時新創 Tonomia 簽署合作備忘錄 (MOU),雙方將攜手推動永續 AI 基礎設施。此次雙方合作結合神雲科技的高效能 GPU 伺服器 與 Tonomia 的再生能源創新技術,為全球企業打造低碳、高效能的 AI 運算叢集,攜手推動資料中心營運朝向潔淨能源與智慧化基礎設施轉型。
國際政經
南韓政府今 (22) 日宣布,2026 年用於研發的預算將達到創紀錄的 35.3 兆韓元(約 251 億美元),盼能提升生產力,並培育新的經濟成長引擎。該計畫由南韓總統李在明主持的科學技術諮詢會議敲定,近期將提交南韓國會審議。根據南韓科學技術資訊通訊部介紹,2026 年研發預算較今年的 29.6 兆韓元增加 19.3%,創歷史新高,其中 AI 領域獲得 2.3 兆韓元資金支持,較 2025 年翻倍,成為重點投資方向。
台股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昨 (20) 日於社群平台痛批風力及太陽能發電為「世紀大騙局」,對此,和碩 (4938-TW) 董事長童子賢今 (21) 日認為,川普是基於支持石油產業的立場,且全球各國綠能發展的情形不盡相同,有些國家適合、有些不適合,因此不完全認同川普說法。
美股雷達
據《CNBC》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周三 (20 日) 表示,其政府將不會批准太陽能或風力發電項目,即便在美國部分地區,電力需求正超過供應。川普在社群平台 Truth Social 發文表示,「我們不會批准風力或毀壞農田的太陽能,」他過去曾抱怨太陽能占用過多土地。
美股雷達
美國財政部上週公布再生能源稅收抵免新規後,太陽能與風能相關股票週一 (18 日) 持續走強。投資人認為新規雖收緊標準,但未如預期般嚴苛,讓企業在共和黨稅改法案全面生效前,仍保有申請抵免的空間。美國最大太陽能模組製造商 First Solar (FSLR-US) 週一 (18 日) 再噴漲 8.8%,加上上週五 11% 的漲幅,該股衝上自去年 10 月以來高點。
台股
近期丹娜絲颱風重創南台灣,綠能爭議再起爭議,面對電力中斷與廢棄光電板的等挑戰,市場焦點迅速轉向關鍵角色「電池儲能系統」(BESS)。在全球低碳轉型浪潮中,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特性正加速 BESS 爆發式成長。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直言,台灣具備兩大推力:「碳有價」政策與 RE100 倡儀,儲能投資將迎來倍數成長,初估 2030 年有望突破新台幣 2,000 億元規模,成長幅度高達 10 倍。
國際政經
川普政府的一份報告指出,由於人工智慧推動電力需求激增,美國到 2030 年可能出現大規模停電的情況。這份報告被視為可能促成更廣泛干預措施、以防止燃煤電廠提前關閉的前兆。能源部的報告,將預期的電力短缺歸咎於燃煤與天然氣電廠的關閉,以及對再生能源的過度依賴。
台股新聞
森崴能源 (6806-TW) 今 (4) 日宣布,與菲律賓電信業者 Converge ICT 母公司 ComClark 簽署合資開發協議(JDA),合資成立一系列專案公司,共同推動菲律賓再生能源、智慧電網,以及潔淨能源基礎設施的發展。 森崴能源表示,根據協議,雙方將在菲律賓多個領域合作,包含共同開發太陽能光電廠、陸上與離岸風力發電廠、潔淨能源基礎設施、綠電銷售、數據中心與科技整合等合作,合資成立一系列專案公司,攜手開發菲律賓的智慧電網,推動各項潔淨能源開發和綠電銷售業務。
一手情報
凱基證券秉持永續發展精神,透過溫室氣體排放源鑑別,擬定「低碳營運管理」及「再生能源使用」策略落實減碳目標,榮獲天下雜誌「企業減碳溫度計」最高等級評比「成效卓越」肯定,展現凱基證券在企業文化中融入公司治理、環境及社會理念,積極推動企業永續與淨零碳排的具體成果與決心。
台股新聞
2025 年下半年,台灣綠電市場供給持續吃緊,太陽能開發放緩、風電占比上升,但整體增速仍不足以滿足企業對再生能源的強勁需求,隨 RE100 倡議與碳盤查壓力擴大,半導體與電子業將綠電採購要求外溢至供應鏈,台積電帶動供應商加入綠電採購行列,目標於 2030 年達成 RE85,加速中上游廠商的能源結構轉型,形成長期性買方市場。
美股雷達
根據《路透》周四 (26 日) 報導,美國社群媒體巨擘 Meta Platforms(META-US) 與再生能源開發商 Invenergy 再度合作,雙方簽署四項新合約,將為 Meta 資料中心新增 791 百萬瓦 (MW) 太陽能與風力發電供應,持續強化其人工智慧 (AI) 運算所需的綠能基礎。
台股新聞
鴻海 (2317-TW) 今 (24) 日 代子公司 CyberNet Venture Capital Corp. 公告,投資 2000 萬美元 (約新台幣 5.9 億元) 設立私募基金 CHINA RENEWABLE POWER INFRASTRUCTURE LPF,持股約 3.08%。
台股新聞
三地能源 (6946-TW) 今 (18) 日召開股東會,董事長鍾嘉村指出,公司太陽能光電目標每年至少新增 50MW,持續朝 1GW 推進,旗下「特爾電力」也積極拓展全台 EV 充電市佔率,以及旗下再生能源售電業者「三地怪獸電力」積極跨足綠電銷售市場,帶動今年業務。
台股新聞
近 2025 年,是台灣能源產業的一個轉折點。隨著核三廠退場、燃氣機組還沒全面啟動,搭配 AI 與半導體對用電的渴望不斷升高,電網的穩定與韌性成為市場繃緊神經的焦點。這不只是能源議題,更是產業變革與投資機會的交會點。〈電力升級不是口號,是現實推力〉根據 IEA 報告,2025 年全球能源投資上看 3.3 兆美元,其中 2.2 兆投入綠能與低碳技術,反觀電網基礎建設,只拿到 4000 億美元預算,這樣的落差,勢必會在未來幾年形成壓力測試,台灣更是直接面臨能源的壓力,核電退場、燃氣機組尚未全面接手、再加上半導體與 AI 擴產加速,用電年增率約 2.8%,整體供電系統的彈性調度,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
台股新聞
亞通 (6179-TW) 今 (11) 日宣布,旗下菲律賓子公司 PPRPPC 得標政府兩項共三案的投標項目,包含兩個 150MW 的蓄水式水利發電廠,以及 1 個 2000MW 的抽蓄式水利發電廠,為菲律賓再生能源領域再下一城。 菲律賓政府在 2024 年更新 2023 至 2050 年能源計劃 (PEP),並透過 GEA 競標機制促進投資,以提高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預計至 2030 年要提升至 35%,2040 年達到 50%,並在 2050 年超過 50%,因此帶動當地再生能源成長,2024 年菲律賓新增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 794.34MW,創歷史新高紀錄,也顯現菲律賓對綠電需求提升。
台股
6/1 夏季電價起跑!台灣發電結構持續邁向淨零轉型,且進入新舊機組交替的關鍵過渡期。隨著夏季夜間尖峰負載壓力日益升高,電價凍漲等持續加劇台電的財務負擔,資誠能源轉型事業服務團隊針對各項備援電力選項進行審慎評估,並從財務角度提出:新建燃氣快速起停機組、擴大儲能系統使用及啟動緊急備用燃煤或燃氣機組等相關建議。
台股新聞
永豐餘 (1907-TW) 今 (19) 日召開法說會,指出透過旗下沼氣發電技術,協助桃園龜山水資源處理中心,轉型為全台第一個綠能沼氣發電廠,預計下半年通過第一型再生能源發電申請,並正式售電。 永豐餘說明,旗下沼氣發電技術,是將自家製程水處理轉化出近天然氣等級的沼氣,純度達 83% 以上,每立方沼氣可發 3.5 度電,並運用此技術協助桃園龜山水資源處理中心,將其打造為電廠等級的綠能中心,未來可套用此模式,助力各機關企業轉廢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