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達
台股新聞
對等關稅於今 (9) 日台灣時間中午 12 點生效,市場傳出電腦品牌廠通知供應鏈,各產地銷往美國的產品,包含筆電及消費電子零組件將暫停出貨。對此,電子五哥回應,暫時沒有收到相關消息,目前皆正常出貨。 廣達 (2382-TW) 表示,雖然現階段關稅相關資訊混亂,但暫時沒有收到暫停出貨的消息,廣達也都照常出貨。
台股新聞
廣達 (2382-TW) 今 (8) 日公告 3 月營收 1925.47 億元,年月雙增,累計今年第一季營收 4856.71 億元,年增超過 8 成,創下歷史單季新高。廣達指出,持續受惠 AI 伺服器出貨帶動,推升營收表現亮眼。 廣達 3 月營收 1925.47 億元,月增 27.9%,年增 89.3%,寫下歷史單月新高;累計今年第一季營收 4856.71 億元,季增 16.36%,年增 87.56%,同樣創下歷史單季新高。
台股營收
廣達(2382-TW)今天公告2025年3月營收為新台幣1,925.47億元,年增率89.31%,月增率27.88%。 今年1-3月累計營收為4,856.72億元,累計年增率87.56%。 最新價為191.5元,近5日股價下跌-6.46%,相關電腦週邊下跌-6.94%,短期股價無明顯表現。
台股新聞
美國對等關稅風暴來襲重創全球股市,不過根據美國聯邦政府文件中的 9909.01.34(US Content rule) 指出,若銷往美國的商品,其中美國價值占報關價值的 20% 以上,美國製造的部分可以豁免關稅,為身為 AI 伺服器代工廠的電子五哥帶來一線曙光,可望降低關稅衝擊。
台股新聞
止跌三關鍵?財富重分配的機會隨著關稅戰升級、全球股崩、VIX 恐慌指數飆升,今日台股一開盤隨即壟罩在一股詭譎不安的氛圍之中,不論是台指期貨、電子期貨及金融期貨等開盤即跌停鎖死,幾乎所有的產業無一倖免,真的是令人怵目驚心;不過,隨著巨浪衝擊過後,接著「國安基金」也將上緊發條進行備戰,如無意外,今日下午將召開臨時會討論護盤事宜,依過往經驗,每當國安基金正式啟動護盤機制,相信不用太久的時間必將可望回穩上來;然後,各國啟動貿易戰談判,除了中國大陸、加拿大及歐盟等對美國將採取報復性關稅反制措施外,其它包括越南首先表態願將美國進口的商品進口稅率下調至 0%、柬埔寨接續決定立即將 19 類美國產品的進口關稅從原來最高 35% 下調至 5%、以及我國賴總統也表示:將比照美加墨自貿協定,從台、美雙方「零關稅」開始談起;再者,美國聯準會 (Fed) 也不得不提早採取降息因應措施,甚至美議員提法案將「限縮川普貿易權」、關稅鐵拳有望收手?接著美股回穩帶頭大漲,台股亦可望回穩順勢反彈上漲上來。
專家觀點
在台灣清明連假期間,川普拋出震撼彈:將對全球 185 國實施「對等關稅」,堪稱自 1930 年代以來最激進的貿易政策。這項政策不僅直接衝擊全球貿易鏈,更可能掀起新一輪的通膨壓力與市場動盪。一、什麼是「對等關稅」?川普版關稅邏輯全公開所謂「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簡單來說就是:別人課我多少,我就課回一半。
台股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關稅烏雲揮之不去,衝擊市場信心,同步影響電子五哥第一季走勢,即便前 2 個月營收皆呈現年增也難逃跌勢。其中,以廣達 (2382-TW) 跌幅最為沈重,第一季下挫超過 2 成,且外資也於第一季賣超廣達最多,減碼逾 22 萬張。 廣達第一季跌幅達 21.77%,其次為英業達 (2356-TW),第一季跌 15.76%,仁寶 (2324-TW) 跌 15.4%,和碩 (4938-TW) 跌 8.7%,緯創 (3231-TW) 跌幅最輕,跌 8.36%。
專家觀點
大盤今天漲 584 點,只能視為跌深反彈,3 月高檔轉弱後,不會因為一天大漲,就改變弱勢格局,我能接受大盤,再漲 1500 點,仍不會改變我看法,大盤就算繼續反彈,但如果量繼續萎縮,甚至像 3 月中,要漲卻漲不太動,那就要小心了。反彈仍視為逃命波,就像矽光子的股票,聯亞 (3081-TW)、聯鈞 (3450-TW)、上詮 (3363-TW)、華星光 (4979-TW)、還有像環宇 - KY(4991-TW),到季線附近看似很強,但你沒下定決心出,後面就沒有高點了,目前很多股票,都面臨這樣的抉擇,處理的漂亮,就能把風險降下來,甚至迎接逆轉勝,但如果放著不管,可能延伸出更大風險。
專家觀點
短短不到一個月,台股 AI 指標股 -- 台積電、鴻海、廣達,台股「護國神山」與「科技巨艦」接連重挫,跌的讓投資人人心惶惶。這波跌勢不僅讓短線投資人冷汗直流,也讓長線存股族開始懷疑:現在到底是危機還是機會?是該「貪婪」逢低撿便宜,還是「恐懼」趕快逃命?所謂:『橫看成嶺側成鋒,遠近高低皆不同。
專家觀點
3 月的美股就像坐了一趟過山車,在川普祭出的關稅威脅讓投資人聞風喪膽、股市出現大回檔。現在市場對 4/2 川普發佈對等關稅新關稅充滿恐懼,這讓投資人擔心供應鏈成本飆升,甚至引發全面貿易戰。然而隨著時間愈接近 4/2,川普的立場會不會再次轉變?我們繼續看下去!其實川普的「百變」是很賊的!川普最終要的不是「刀刀見骨、兩敗俱傷」,而是談判桌上的壓價策略;川普把股市弄下來,要的不是讓美國經濟崩盤衰退,而是要逼 FED 提前降息、讓美元走弱 (增出口競爭力)、讓美國再次偉大。
台股新聞
市場持續觀注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政策走向,美股四大指數昨 (26) 日全面走跌,跌勢集中在科技股,台股 AI 族群今 (27) 日也紛紛走弱,包括廣達 (2382-TW)、英業達 (2356-TW)、緯創 (3231-TW)、緯穎 (6669-TW)、仁寶 (2324-TW) 與和碩 (4938-TW) 皆臉黑。
專家觀點
看大盤你要有方向,當前分成兩派,一邊認為是空頭反彈,有人覺得是築底反攻,走勢是客觀的,你必須先定義清楚,到底是多頭還是空頭,當定義很清楚,對於漲跟跌,你就能輕鬆看待,因為當你不需要用猜的,你的看法就能很堅定。走勢會告訴我們,它到底強還是弱,價格會給我們確認,我的定義方式很簡單,1.2023-2024 年是多頭,回檔就快速創高,而且延年線往上漲,所以這沒有爭議,大家都同意是多頭。
專家觀點
金融類股下一步,可能步入 AI 後塵,永豐金 (2890-TW)、臺企銀 (2834-TW),已經破 200 日線,富邦金 (2881-TW)、國泰金 (2882-TW),頭部型態震盪半年。且金融股很多前面漲了 2-3 年,也算是高位階個股,在高檔震盪型態,就會有頭部出貨的疑慮,反之,若是跌深之後的盤整,再如何震盪,籌碼只是更乾淨,完全無需擔心。
專家觀點
近期大環境亂流、川普政策反覆不斷下,造成國際股市紛紛出現大幅度的拉回走勢。台股目前正面臨關鍵的「年線」保衛戰。由於目前月線、季線已同步下彎,接下來大盤要出現 V 型彈升的機率不大。所幸台股本周轉折 = 21999,目前指數約有 250 點優勢,也就是說本周台股就有機會 (21999 不破) 扣 3 低翻多了;加上美股部分:道瓊、NASDAQ、費半,轉折同步在本周進入扣 3 低領域了!顯然台股年線就是這波回檔的底部的機會不小。
專家觀點
近一個月來,科技股風雲變色,以輝達(NVDA-US)和台積電(2330-TW)為首的電子龍頭股領跌下,NASDAQ 和費半指數皆出現重挫。然而此時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 (BRKB-US) 股價卻是反向創下歷史新高!其實這場面過去我們就遇過!比如說 2000 年網路泡沫之前,科技股大漲,波克夏表現並不理想,當時巴菲特還被世人恥笑(沒有買科技股),但後來發生網路泡沫,巴菲特全身而退。
台股新聞
美股四大指數 20 日全面收黑、台灣傳出在川普政府點名的「骯髒 15 國」(the dirty 15) 之列,台股今 (21) 日以平低盤開出,開 22362.38 點,下跌 14.88 點,而在台積電走弱下,最低來到 22250.06 點,儘管聯發科、廣達權值股持穩在平盤上,但跌幅一度超過百點,年線保衛戰未脫離危險。
專家觀點
美國 FED 最新的利率會議,如同預期維持原利率 4.25-4.5% 間不變,預計今年仍會降息 2 次、經濟可能放緩,鮑爾也強調關稅可能會對「通膨」造成不確定性。不過重點是,從 4 月開始,聯準會(FED)將會放緩縮表的速度,從 250 億減至 50 億,也就是說,原本每個月從市場收 250 億 回到 FED,現在只收回 50 億,等於變相寬鬆了 200 億 資金在市場上。
專家觀點
萬眾矚目的 AI 盛會 --GTC 大會即將正式登場。每次 GTC 大會輝達 (NVDA-US) 都會推出令人驚艷的新技術,今年也不例外,預期 GTC 將聚焦在 GB300、自駕、機器人、AI 眼鏡、AI 代理、量子計算以及邊緣 AI 等熱門領域。
專家觀點
美國股市跌跌不休,川普已創下 2009 年以來新總統就職初期的最差紀錄!同一時間,美元指數亦下跌 5.1%,10 年期國債殖利率也大跌。而形成這樣的局面,恐怕正是川普所樂見的!因為川普正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人為製造美股下跌就是為了逼 FED 降息!這場經濟博弈正在上演 Ing,你一定要看懂,才不會又被當韭菜割啊!你知道川普為何要讓美股重挫嗎?主因就是債務問題!因為美國債務規模目前已超過 36 萬億美元,光是每年的利息支出就高達 1.2 至 1.3 萬億美元,這已超過美國的國防預算,你說嚴不嚴重!所以「高」利率,就是美債的頭號天敵。
專家觀點
才短短三周時間,全球股市氣氛竟從樂觀轉向緊張了!這波殺盤原兇美國股市近期跌跌不休,道瓊已跌破季線、半年線;與台股連動密切的那斯達克、費半更慘,年線已經宣告失守—短、中、長期均線同步下彎助跌。更令人不安的是,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的 GDPNow 模型預測,美國 2025 年第一季 GDP 將萎縮 2% 以上,這可是自 2022 年以來首次出現季度負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