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中國式MOOCs選好課要“秒殺”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國內高校的“試水”

“沒有字幕,中文授課,在edX網站注冊時還不順利”,9月25日,聽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要在edX上開課,田先生興緻勃勃地想嘗試一下,“起初,我用了國內電子郵箱,一直沒收到激活連結的郵件,換了hotmail,終於收到連結並注冊成功。點開《民俗學》,網頁很久都打不開,才想起來edX的視頻是放在Youtube上的,以灰姑娘的故事引出,語速不快,背景是迪士尼的相關動片,挺短的,還看不出特別之處。”


9月23日,北京大學的《民俗學》、《世界文化地理》、《電子線路》和《20世紀西方音樂》4門課程在edX上線,成為第一批嘗試在國際在教育平台發布課程的國內高校課程。而根據清華官網發布的消息,清華大學也將配備高水平教學團隊與edX對接,前期將選擇4門課程上線,面向全球開放。而在未來,清華大學將在中國建立自己的在教育平台,進一步拓展在教育模式。

“在教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知識傳播模式和學習方式,將引發全球高等教育的一場重大變革。這場重大變革,與以往的網絡教學有本質區別,不單是教育技術的革新,更會帶來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學方式、人才培養過程等方面的深刻變化。”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如此表示。

毫無疑問,MOOCs的到來讓國內高校感受到了危機和挑戰。但國內高校的“試水”收穫如何還有待考驗。對像田先生這樣英語不太好的在職人士而言,清華、北大加入國外在平台為他提供了將來能夠參與MOOC學習的機會。但對於不少英語水平較好的大學生而言,要讓他們在清華、北大和哈佛、MIT之間做出選擇,則意味國內高校還得在課程內容、質量等方面多花心思。

中國式MOOCs的探索

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國內高校也在努力嘗試中國式MOOCs的探索,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上海高校聯合成立的高校課程中心。

“為了應對國外網絡的免費課程對中國高校的教學挑戰,在上海市教委的牽頭下,30多所上海的高校聯合成立了上海高校課程資源共享管理委員會,推動各個學校優質的課程向其他的高校學生開放。參加的學校包括986、211的大部分的市屬高校,還有部分民辦高校。從運行情況來講,第一學期運行有2400多個學生在7門課上進行了學習,而現在第二學期的課程量翻了一倍,達到14門,選課人數將近三千人”,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陸靖教授介紹。

在復旦,選好課要“拼人品”;在上海交大,選好課要“秒殺”。在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看來,學生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使得課堂越變越大,而優質高等教育的要求卻是課堂越來越小,使學生能有更多的討論,這才是大學學習的方式。

因而,在高校課程中心推出的共享課程裏,課堂討論是課程設計和質量考核中都重點關注的內容,與傳統MOOCs相比,上海高校的中國式MOOCs希望通過混合教學模式真正助力中國高校的人才培養。

■ 2013大事記

3月

上海高校共享課程陸續開課。

5月21日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加入美國在教育平台edX。

7月8日

復旦大學與上海交大分別與全球最大在課程聯盟Coursera簽署合作協議,成為率先加入該聯盟的兩所中國內地高校。

7月

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在教育發展國際論壇上,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在內的C9高校以及部分985高校宣佈,將在“在開放課程”準與共享機制建設等多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逐步將平台課程資源向國內外開放。

9月23日起

北京大學在edX上的四門課程陸續上線。

9月29日

中國式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as,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俗稱慕課)長三角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

■ 案例

上海高校共享課程

混合教學突破傳統MOOC

“我們為什麼需要哲學——因為哲學是愛智之學;是對隱藏在藝術和宗教中的無限心的自覺表達。哲學是人類最終的精神家園。你們能夠想象把自己的心安頓在管理學嗎?要不安頓在經濟學裏?或者法學裏?”2013年3月5日晚,在復旦大學光華樓212教室,被學生譽為“哲學王子”的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德峰為本科生上了《哲學導論》第一課。而當“哲學王子”在復旦開講時,上海市30多所高校裏選這門的學生也在上海高校課程中心網站同步收看他的授課。

[NT:PAGE=$]就在這一周,上海高校共享課程陸續開始試講開課,王德峰教授的《哲學導論》正是上海高校課程共享中心推出的第一批共享課程。與高校以往的普通課程最大的不同是,作為共享課程,《哲學導論》的課程教學內容將主要由視頻而非面授來完成。

需要明的是,它與我們已經熟悉的那些網絡公開課不一樣,在共享課程裏,不是高校的名師大牛們“一個人在戰鬥”,聽課的學生也不是帶上耳朵就行。在共享課程所採用的混合教學模式下,教師們講究的是團隊作戰,比如在《哲學導論課》裏,教學團隊由主講教師、教學點負責教師、助教組成,作為主講教師的王德峰需要“指導教學團隊,掌握各教學點討論課情況,集中回答學生提問,在有些教學點開展面授,確定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的評定”, 來自復旦大學的胡志輝、陳果、上海海洋大學曾譽銘、華東師範大學蔡劍鋒、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孫曉艷、上海杉達學院嚴國軍、上海商學院姚朝華等共7人則分別負責管理小班,引導助教開展工作,管理所屬小班討論課;此外,還有數名助教每人負責1-2個討論班,組織小班討論。

而對學生而言,要想上好這門課,拿到2個學分,卻並不輕鬆。按照教學過程設計,會有教師面授2次(所有教學點現場直播),其余時間為學生自行觀看視頻教學,共開展4次小班討論課,就課程單元內容進行討論。每個教學點的選課學生中,每25人組成一個小班,定期參加討論,而在對學生的考核中,討論和Presentation的質量是重要參考,這意味學生不僅得認真地在網上聽課,還得在下的討論課中多花心思。

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很多學生覺得這種上課形式,給學生自主學習帶來非常大的方便,也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北大網絡公開課

校外學生可獲北大MOOC證書

9月23日,北京大學四門全球網絡公開課程《民俗學》、《世界文化地理》、《電子線路》和《20世紀西方音樂》在edX平台正式上線。這也是中國大陸加盟edX平台的高校中發布的首批網絡公開課程。

近日,記者通過注冊,登錄edX網站,體驗了由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王娟講授的《民俗學》。王娟以灰姑娘的故事開篇,講到最早的書面版本則出現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繼而提到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講述同樣的故事,民俗學便由此引出。預告片中,動、視頻、圖片全面運用,整體風格輕鬆、有趣。

“《民俗學》這門課我開了近20年,也做過很多網絡課程,比較有經驗。而且我這門課屬於素質教育通選課,可以作為普及性課程。”王娟,這次課程被選為北大首批全球網絡公開課,是教學方法的一次新嘗試。

王娟也表示,網絡授課和平時上課有比較大的區別。平時講課隨機性大一些,要考慮學生的反應。網絡授課看不到學生,要嚴格按計劃來,每小節課控制在15分鐘以內。在這短短的十幾分鐘裏,教師提供一些知識重點,如果不能全部展開,就要提供讀材料連結,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這會讓學生有更強的自主選擇性。“我從8月開始准備課程,最開始的時候一周都做不出一節來。”

“以前的網絡公開課都是三四十分鐘的連續視頻,跟講座似的。‘慕課’則是根據知識點把視頻進行分割,視頻時長符合學生的記憶曲線。再在其中插入練習和討論,增強了師生間的互動。”北大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網絡開放課工作組成員馮雪松老師指出,由於網絡開放課程剛起步,教師要按照“慕課”的特點重新進行教學設計,將知識點打散,再進行串聯。

據了解,北大edX平台的網絡開放課程每門課將一周更新一節,持續一個學期。每門課都有作業、期末考試等考核方式。在校生可通過校內的選課系統選修這些課程,通過考核能獲得相應學分,而校外人士通過網絡平台注冊學習后,可獲得北大MOOC統一證書。

“這學期的課程學生都是上學期期末選的,所以目前還沒有在網上選修這門課的學生。但已經有大四學生向我提出,實習比較忙,可否通過網上學習來修這個學分,我是鼓勵的。但要注意的是,網絡課程的評價體系和課堂是不完全一致的。”王娟設想,如果今年學生對網上課程比較滿意,可以考慮以后偏重網上授課,課堂上可以偏重討論和解決問題。這樣也能讓學生多自主學習,激發他們更多的思考。

■ 熱點問答

混合式教學更重交流

●陸昉,復旦大學副校長、上海市高校課程中心質量保障委員會主任

Q 共享課程通過哪些準進行篩選?

陸昉:一般通過這樣幾個途徑。第一是學校推薦,首批7門課程大部分是學校推薦的,學生的推薦我們也會比較關注。還有一些是教師自薦。推薦后,會有一個專家委員會進行遴選,看這門課是不是符合整個共享平台的要求。然后,由卓越公司負責建設課程,拍攝。按照現在的模式,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拍攝過程,更多的是怎麼通過組織,把它變成一個網上授課。第二步,會有科學性的評審,即請該學科領域的專家,對整個課程進行評估,看學術層面是否符合教學要求。此外,還有教學方法、模式的評審,有的課程可能是不錯的,但是不適合在網上教學。第三步,對教師包括助教進行培訓、上網,然后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Q 討論課對學生如何進行評價?

陸昉:每個班討論都由助教在組織,關鍵是看學生在上討論課前期是否有准備,以及在討論中是否確實有收穫、提高,這主要是通過看他在學習過程中的思考,參與程度。我們更注重學習的過程,我們不是希望把成績作為學生學習追求的主要目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要很好地完成課程要求,一般可以得到相應學分。我們會在整個設計中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很好地參與討論。

Q 共享課程未來是否會對社會開放?

陸昉:實話,目前還沒有這樣的計劃。這次我們的目標是針對在校生。關鍵在於對學習過程如何掌控,學生學完后要想獲得學分,該如何對其學習過程進行評價,這些問題通過現在的網絡技術是無法實現的。針對在校生的學習過程有一個嚴格把控,即一定是有面授、討論的過程,我們可以直接了解他們的學習過程。此外,現在即使針對在校生,任務也非常繁重,很難推廣到社會。我們希望藉此提高在校學生的學習質量,學生通過這種學習,真正有所受益。

Q 為什麼共享課程要採用區別於MO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陸昉:如果僅僅是把課程放到網上,組織一些網上的答疑、互動,還不能達到教學所要達到的真正效果。我認為,僅靠現在這種MOOC是無法撼動大學教育的。大學教育的改革一定是要借助於其本身的內涵,以及網絡教育資源共享這兩個特點,即混合式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不是簡單的MOOC,也不是簡單的研討型課程,而是要把這兩種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實現優秀資源、課程共享化,另一方面又能夠得到小班化的研討型討論,人文科學精神的體驗。教學是一個方面,教育是更重要的方面,而教育是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溝通,通過老師來傳遞的。所以,上海高校課程中心建立了這樣一種混合教育模式,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

北大5年內爭取開放100門課

●汪老師,北大教育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主任

Q 你是怎麼看待北大網絡開放課的?

汪:北大的網絡開放課程對校內、校外來講,都非常有意義。對校外來講,北大把好課共享,體現了北大服務社會的功能和責任。對校內來講,我們也可以藉此機會對課程進行定型。另外,高等教育正在發生變化,網絡已經成為重要資源,北大也是順勢而為,實現雙贏。

Q 北大網絡開放課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樣的?

汪:網絡開放課程和視頻公開課、傳統教學也不一樣。全球第一批做“慕課”的教師,大部分也沒有網上教學經驗。所以目前來講,北大和全球其他高校沒什麼差距。北大是今年才開始研發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的,能上這麼快、有這麼多課程,是因為我們有基礎,有專門的教育技術設計團隊作支撐。之后我們也考慮網上授課和麵授教學怎麼有機融合,具體學科和課程都在摸索。

Q 針對網絡開放課,北大有什麼規劃嗎?

汪:根據學校規劃,北大五年內爭取建設100門網絡開放課程。而今天,北大在Coursera平台上發布的3門課程《生物信息學:導論與方法》、《計算概論》和《大學化學》也將正式開課。

■ 技術連結

以數據終端影響教學模式

近幾年來,國內高校在引進一些新興技術改變課堂的教學的同時,也嘗試使用一些實時數據終端來加強教學與實踐的關聯,對教學模式的變革生了一定的影響。

如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把彭博(Bloomberg)彭博終端作為教學工具。

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教授看來,“現在的記者已經不只需要傳統新聞采寫的能力,也要注重技術,具備‘全媒體’的能力。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全球財經新聞’項目的啟動是對傳統新聞教學的顛覆,讓新聞教學跳出文學的範圍。”

Lee J.Miller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外籍教授,他主講的《公司策略》和《數據挖掘》課程中,都會把彭博終端作為教學工具,讓學生在其中運用案例、實時數據來訓練數據挖掘和財經新聞采寫的能力。

Miller為記者演示了如何利用彭博終端來教學。他以國外某知名服裝公司為例,在彭博終端中輸入該公司名稱,就可以馬上查到這家公司的簡介、管理層、股票情況、增長潛力等等。還可以看到這家公司在世界服裝公司中的市值排名以及多分析師對該公司股票的看法。輸入該公司老闆的名字后,可以看到其老闆在彭博每日更新的富豪榜中已超越巴菲特,位列第三位。Miller,在課堂上就可以讓學生以此為切入點,做一則財經新聞。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