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肋"行情還有多久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不少股民朋友看來,眼下的證券市場已不可理喻。大盤“跌跌不休”的疲軟走勢,或已令不少投資者產生了賬面虧損。之所以說“不可理喻”,是因為在中央政治局開會定調明年的經濟工作以后,實際上在宏觀政策方面的很多不確定性已經得到了消除,投資者對于后市應該可以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預期了。股市之所以依然成交清淡,走勢疲弱,被解讀為在等待另一只靴子的落地——近期有可能再度出臺的利率調整。從以往的經驗看,即將有可能出臺的利空符合原來市場預期(如加息25個基點),那么市場很有可能將之視為利空出盡而反彈。但如果超乎市場預期,如加息50個基點,那大盤或將再下一個臺階。
在上個世紀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所有一切的恐懼都來自于恐懼本身”。客觀地說,目前的市場環境與2008年大熊市的市場環境不可同日而語。在2008年年初的一段時間,為了防止經濟過熱與物價上漲過快,國家實施過“適度偏緊”的貨幣政策,當時的背景是經濟增長超過了12%,而通脹也超過了6%,因此需要強烈收緊貨幣予以降溫。但現在,經濟增長在10%左右,通脹在4.5%左右,遠沒有到需要以硬著陸的方式來解決的時候。所以,假如人們想象2008年大熊或將再度降臨,那真是自己嚇唬自己。
根據一些券商的策略報告預測,在未來一年中,滬指2600點對應的上市公司平均靜態市盈率為15倍,這應該是市場低點的極限。就安全邊際而言,目前銀行板塊平均10倍的PE和1.7倍左右的PB,無論從哪方面看,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肯定是只輸時間不輸錢的投資標的。按照行業研究員的預測,如果考慮到明年銀行業盈利復合增長在22%左右,那么以現在的銀行股的股價看,動態市盈率還不到8倍,這將大大低于國際上成熟證券市場銀行股12—15倍市盈率的平均估值。
野村證券在最近的一個研究報告中稱,中資銀行板塊的H股2011年預測市凈率值為1.6倍,預測市盈率為8.4倍,而凈資產回報率高達20%,股息回報率也高達4%-6%;而A股的銀行股則更便宜,比H股有近15%的折價。相比之下,東南亞國家的同行若以凈資產回報率15%、股息回報率2.9%-4.5%為基礎計算,其預測市盈率高達11-15倍;亞洲的另一重要市場印度的銀行業若以凈資產回報率16%、股息回報率0.7%為基礎計算,平均預測市盈率高達18倍。
對于銀行股較為不確定的投資因素是明年房價的走勢。這是因為在各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中房貸均有一定占比,假如房價出現大幅下跌,或將造成銀行不良資產的比率上升。那么,明年房價會不會跌呢?稍微留意新聞的人或許會注意到近期有關房地產市場的兩則消息,一是明年上海、重慶很有可能成為率先出臺房地產稅的兩個試點城市;二是中央政府下決心繼續增大城市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力度。
就開征房地產稅來說,不確定因素還比較多。這包括房產價值評估、納稅人意愿、稅收征管成本等一系列問題。或許,其象征意義大于實際征收本身,即可能對房產投資人造成一定心理震懾作用。但目前市場主要購買力為具有剛性住房需求的家庭,加大保障性住房會降低城市居民平均居住成本,但不會攤薄商品房價格。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保障性住房建設是要占用土地資源的,而這部分土地資源應該是地方政府無償或低價劃撥的。可以想象,保障性住房用地增加就意味著商品房用地的減少,由此會影響商品住宅的供應量。再有,保障性住房建設大多由地方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來給予資金支持,而這部分資金的出處最有可能是通過土地財政,也就是加大對商品房土地轉讓金收取及稅收來完成,這意味著商品住宅的成本將會加大,進而使得房價中的剛性成本因素強化。因此,我們預測房價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基于這種判斷,影響銀行股的最大負面因素應該可以得到排除。或許,在局面不甚明朗的時候,正是冬播布局的好時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