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水分"壓縮大宗商品迎來調整期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證券時報)
進入7月份以來,大宗商品迎來價格調整期,國際油價更是大幅回落。業內人士指出,儘管美聯儲尚未表示要開始收縮貨幣政策,但市場對於過度寬鬆貨幣政策的預期顯著下降,加上美國日前宣佈限制大宗商品期貨頭寸,大宗商品價格正在回歸實體經濟真實需求定價。
寬鬆貨幣政策預期下降
統計顯示,7月份以來,大宗商品的價格整體疲軟,其中原油、大豆價格大幅回落。國際油價從月初每桶70美元一路下跌,到昨日跌破59美元,累計跌幅超過16%;國際大豆價格從月初的每蒲式耳12美元,到昨日10美元左右,累計跌幅逾15%。
此外,衡量大宗商品運費的主要指標——波羅的海干散貨運輸價格指數也受此影響,近幾周出現連續下跌,價格已觸及6周來的低點2942點,也從側面顯示國際大宗商品貿易運輸需求趨弱。
大宗商品價格為何在短期內出現如此大幅度調整?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翟鵬認為,「最關鍵的是目前的需求狀況並不支持高通脹的到來,各種大宗商品庫存正在快速上升。考慮到當前的大宗商品價格有流動性過度寬鬆預期帶來的金融水分,預計大宗商品價格調整將是一個『減肥』的過程。」
國泰君安的最新一份報告指出,儘管美聯儲尚未表示要開始收縮貨幣政策,但是市場對過度寬鬆貨幣政策的預期已經顯著下降。報告顯示,美聯儲總資產規模從去年11月以來一直在高位震盪,並有收縮跡象,其中許多流動性注入工具將會在今年10月到期。在美聯儲資產負債表上取而代之的是購買資產的工具,如購買MBS和長期國債。
今年3月份,美聯儲發表聲明,將在未來6個月購買總額300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並再購買「兩房」擔保的房產抵押債券7500億美元。美聯儲這一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刺激大宗商品價格大漲。
「中國因素」褪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宗商品市場備受炒家關注的「中國因素」也在褪色。東方證券分析指出,以往支撐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中國需求,未來的邊際效應將出現遞減。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金屬銅進口量出現大幅下滑傾向,因為中國庫存已經非常飽和,而消費方面的疲軟態勢再次顯現。在過去的兩周裡,上海保稅倉庫陰極銅庫存增加了近80000噸,同時這裡精煉銅庫存超過100000噸,價格倒掛將促使銅庫存加速向LME倉庫回流。
經易期貨分析師馮征宇則認為,在過去的6個月裡,很多事件性因素有利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如中國收儲、伊朗衝突、朝鮮危機以及流氓交易員事件。但是這些因素目前逐步平息,取而代之的是美國將開始對大宗商品價格操縱進行監管,並將通過設定針對所有大宗商品期貨的頭寸限制,來控制市場大型投資者。
CFTC(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公佈的最新持倉報告也顯示,投機基金大幅減持了在期貨和期權市場上的多頭頭寸,以迴避監管當局可能進行的嚴厲監管行為。其中,紐約商品交易所的非商業淨多頭頭寸下降16.4萬手。
「大宗商品價格可能將迎來中期調整,全球通脹預期將進一步回落,並會對股市和經濟帶來一系列衝擊。會帶動全球主要資金配置的變化,並將影響全球消費者信心。」翟鵬表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