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共享」趕搭中國共享經濟列車 它們腦子短路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8-24 13:15
中國各式各樣的共享產品在短短幾年如雨後春筍般竄起,諸如單車、TAXI、雨傘、充電器、睡眠艙、飆歌 KTV、藍球…… 等等,但一些層出不窮讓人看不懂的「偽共享」專案,也趕搭這部共享列車。
幾天前,號稱免費、只要刷二維條碼的「共享馬紮」(共享板凳),投放的第一天就遺失了一大半;今年 6 月,「悟空單車」成立不到一年,9 成單車丟失,虧損數百萬元後融資失敗,宣告退場。
這些瞬間消失的「共享」項目被證明是創業者「腦子短路」的燒錢行業,同時也喚醒了人們對「共享經濟」的幻想。
中國的共享產品五花八門,《品途商業評論》的報導直指,不管是共享寶馬、共享籃球、共享充電寶,還是共享雨傘,共享遛娃車、共享手機,這些冠著「共享經濟」光環的專案,從實質上來說,其實是「偽共享」項目。
報導指出,甫掘起的 Uber 和 Airbnb 模式是較受公認的樣本,它們透過 C2C 模式有效地匹配社會上閒散的資源與需求,不直涉及交易中的資源供給,只從中抽取服務費用或透過廣告收費,讓閒置資源有效利用。簡單的說就是俗稱的「牽線」。
而中國大多數的「共享經濟」專案實質上做的是 B2C,是傳統的「分時租賃模式」,資源全部由平台供給。如滴滴出行、摩拜、ofo 等共享項目也逐漸蛻變成提供標準化服務的公司,後進的共享單車乾脆直接走 B2C 模式。
不過,「共享經濟」也的確讓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升級。報導說,不管「共享經濟」模式如何演變,這幾年在出行領域資本的推動下,共享觀念已深入人心。滴滴快的以及 ofo、摩拜的投資人砸大錢讓國內大多數人接受了「使用但不佔有」的概念。「以租代用」越來越深植人心。「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各取所需,以最高效率來盤活資源配置。
接下來還會有更多讓人「看不懂、無厘頭」的共享項目出現,在沒有足夠大體量的市場來支撐發展下,創業者冒然殺入市場,實非明智之舉。
更重要的是,支撐一個燒錢又賺錢不易的「共享」項目,就得不斷的「吸金」,摩拜、ofo 一輪接一輪的融資,或許讓「偽共享」們垂涎三尺,但追逐利潤是投資人的天性,他們不會願意掏腰包砸錢給一個「看不到賺錢希望」的行業,這很現實!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