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庫:棚戶區改造的喜與憂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未來棚戶區改造力度將進一步加大。6月30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有關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計劃在2015-2017年三年內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內的各類棚戶區住房1800萬套(其中2015年580萬套),農村危房1060萬戶(其中2015年432萬戶)。加大棚改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使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備,版面合理、運行安全、服務便捷。
力度、規模空前的棚戶區改造將不僅惠及民生,也將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新引擎。不過,面對當下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增大,房地產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新情況,大規模棚戶區改造也面臨著不少難題,需要尋求新的解決之道。
政策系統性加強
從《意見》要求來看,此次棚戶區改造三年計劃的政策系統性更強。除明確“三年行動計劃”總體目標,還從前期審批、中期投入、后期建設等多個環節進行規定。特別是公共交通、水氣熱、通訊等配套設施也被納入棚戶區改造工程中。這意味著,棚戶區改造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著重改善人們的住房條件,更注重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更具有系統性。
積極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成為今後三年棚戶區改造的一個重要途徑。《意見》提出,縮短安置周期,節省過渡費用,讓群眾盡快住上新房,享有更好的居住環境和物業服務,滿足群眾多樣化居住需求。各省(區、市)要因地制宜,抓緊摸清存量商品住房底數,制定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的指導意見和具體安置目標,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督促市、縣抓好落實,加快安置棚戶區居民。
針對棚戶區改造中最難解決的資金難題,國務院此次提出將繼續加大政府財政投入,農村危房改造補助由縣級財政直接發放到戶,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推動市縣政府購買棚改服務並列入財政預算,對存在缺口的,可依法由省級政府代發地方政府債券予以支援。鼓勵以特許經營等方式開展市場化融資,支援加大信貸投放。
瞭望智庫分析認為,棚戶區改造的資金難題一直是掣肘,僅僅依靠財政投入,並不能解決大規模棚戶區改造需求,棚戶區改造必須發動多方力量共同參與。而此次明確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棚戶區改造,意味著我國在住房保障領域正從過去較多由政府直接供給,向未來更多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方向轉變。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方面,政府應該更多轉變思路,發揮政策杠桿作用,真正撬動社會資本的參與積極性。
棚戶區改造之憂
毫無疑問,棚戶區改造是穩定經濟增長、惠及民生的好政策,有利於中國住房保障體系建設,但在當前供大於求的房地產市場環境下,應當警惕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建設造成新的庫存積壓。
對此,國務院明確提出,利用社會存量房加快棚改戶的安置,將成為未來棚戶區改造一個重要的方向。顯然,在當下大多數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供大於求的市場環境下,若再大規模盲目推進棚戶區建設,將會造成供應量繼續增大,甚至造成資源的浪費。而合理利用現有存量房資源以解決當下的棚戶區改造需求,不失為一種創新之舉。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在立足盤活存量的基礎上,給地方政府一些鼓勵政策,比如提供貸款資金支援,給購房人貸款利息優惠等政策組合拳。
毋庸置疑,利用存量房安置棚戶區改造的確是當下市場環境下一個最優途徑,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地方政府的阻力,有的地方政府處於gdp沖動,對動存量房積極性不高,可能會利用政策開的口子,繼續大規模的建設,形成新的庫存積壓。建議棚戶區改造應盡量以貨幣化安置這條腿走路,實物建設盡量少,防止出現盲目造成運動,造成供求矛盾失衡擴大化。
此外,在棚戶區改造安置過程中,除了資金缺口之外,土地問題、安置房的產權問題、工程質量問題等都是大規模棚戶區改造中亟待解決的難題。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建設還應避免上一輪大規模保障房建設中出現的諸如重復建設、工程質量等問題。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