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休兵:中國資產重估的關鍵90天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5-13 13:13

中美雙方同意暫時大幅降低雙邊關稅水準,A 股與港股應聲上漲,投資者信心明顯提振,也成為中國資產重估的重要節點。
多重因素支撐中國資產重估
此次資產重估並非僅由貿易因素驅動,更深層的結構性變化已悄然展開。科技創新是這一輪中國資產重估的核心動力。2025 年初,中國自主 AI 模型 DeepSeek-R1 橫空出世,其以低成本達成與美國 OpenAI 類似性能的突破,被譽為中國科技的「斯普特尼克時刻」。這一事件重塑了市場對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認知,並迅速點燃市場對相關科技資產的追捧。
在此背景下,科技股成為市場主線。1 月中旬至 3 月中旬,恆生科技指數上漲超 41%,創業板指與科創 50 漲幅分別達到 12.5% 與 13.3%。DeepSeek 不僅打破了美國在 AI 領域的壟斷敘事,也強化了全球對中國科技崛起的預期。
國家隊積極護航 全球資金轉向中國
除了外部催化因素,國內政策面的強力支持也是中國資產重估進程的重要保障。4 月初美國突如其來的新一輪關稅政策一度引發市場劇烈震盪,但中國迅速推出反制措施,並於 5 月初重啟高層談判。
5 月 7 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理總局與證監會聯合召開記者會,推出一攬子金融支持政策,包括降準、降息、增加長期資金入市規模等措施,明確釋放「穩市場、穩預期」的政策信號。中央匯金公司多次增持 ETF,國家隊進場被視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定海神針」。
中美會談達成成果後,海外資金對中國資產的興趣明顯升溫。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美國對沖基金近期大幅增持中國股票,對中概股的看多情緒升溫。挪威主權基金亦將對中國的配置比例提升至 5.7%。不過,高盛數據顯示,儘管 4 月初資金流入明顯,但整體仍存在波動,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觀望情緒尚未完全消退。
基本面改善,企業獲利回暖
支撐中國資產重估的核心,最終仍需企業基本面回升。根據 Wind 數據,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A 股公司歸母淨利同比成長 3.47%,創近十年來新高,顯示盈利拐點或已出現。港股公司則表現更佳,2024 年總營收與獲利均創歷史新高,資訊科技類公司表現尤為突出。
科技板塊獲利增速亮眼,2025 年第一季度,電子與電腦產業分別實現 28.1%、67.1% 的淨利成長,成為本輪重估行情的關鍵支柱。騰訊與阿里巴巴在 AI 推動下重拾成長動力,2024 年淨利分別年增 66.4%、61.9%,顯示龍頭企業在科技浪潮中具備強勁的回報潛力。
中國資產重估進入結構深化期
清華大學金融研究院指出,中國資產重估邁入由表及裡、由預期修復向價值重構的深化階段。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被視為中長期結構性機會,AI、新能源、先進製造等領域成為重估焦點。
同時,A 股與港股仍處估值窪地,具備極高的配置價值。目前 A 股整體市盈率約 19 倍,港股約 10.6 倍,遠低於歐美市場平均水準。與中國企業營收與獲利的全球占比相比,估值明顯偏低,為全球資金進一步佈局提供空間。
從宏觀視角來看,中國資產重估有三大支撐,一是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內生動力持續增強,二是全球資本配置格局的深度調整,三是科技創新驅動下的產業升級紅利釋放。
儘管本輪中美經貿會談帶來短期緩解,但未來關稅戰的演進仍充滿不確定性。中信證券預測,未來雙方或將進一步建立長期對話機制,逐步解決深層次矛盾。但也需警惕貿易政策再次反覆對市場的干擾。
長江證券研究所所長王鶴濤指出,中國資產重估是一場全方位的信心重建與價值再認定,需要時間與耐心。只有當投資者真正看到經濟通縮解除、企業獲利修復、政策紅利釋放,中國資產才能真正完成從低估到合理估值的過渡。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