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產業深陷泥沼:產能過剩、價格戰重創利潤
鉅亨網編譯劉祥航 綜合報導
據《路透》報導,中國汽車產業正深陷困境,面臨產能過剩與激烈的價格戰,引發監管機構與業界高層的廣泛警惕,並警告這場混亂恐將危及產業的長期生存能力。

中國最高領導人已承諾將加強對惡性削價競爭的監管,並支持有序淘汰過時的生產產能。
根據 LSEG 對 33 家中國上市汽車製造商的數據顯示,過去 6 年來,其主要財務指標普遍惡化。具體來看,該行業的中位數淨利潤率已從 2019 年的 2.7% 顯著下降至 2024 年的僅 0.83%。此外,產業的總庫存水準在 2024 年較 2019 年翻倍,達到 3700 億人民幣 (約 515.5 億美元)。同期,汽車製造商的總債務飆升 56% 至 9590 億元人民幣,而中位數債務股權比也上升 21 個百分點至 51.3%。
另一方面,汽車製造商支付供應商及其他短期債權人的平均時間顯著拉長。2024 年,這一平均時間從 2019 年的 99 天延長至 108 天。為應對此情況,一項新的法規已於 6 月 1 日生效,要求大型企業必須在收到商品、工程服務或材料後 60 天內結算付款。此舉旨在建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避免汽車製造商將供應商變成「銀行家」。對比歐洲和德國的供應商通常在 40 至 50 天內即可收到付款。
主要品牌中,電動車龍頭比亞迪 (BYD)2024 年向供應商支付款項的平均時間為 127 天。吉利汽車 (Geely Automobile) 的付款周期則從 2019 年的 139 天延長至 2024 年的 193 天。蔚來汽車 (Nio Inc) 與小鵬汽車 (Xpeng Inc) 這兩家中國知名電動車品牌,其付款周期在 33 家公司中屬於最長之列,分別達到 223 天和 237 天。儘管如此,兩家公司都已承諾將盡快在 60 天內支付供應商款項。
長城汽車 (Great Wall Motor Co) 則逆勢操作,將付款周期從 2019 年的 115 天縮短至 2024 年的 94 天。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