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去美元化」!全球第2大的人民幣債市崛起 瑞銀剖析3大投資契機
鉅亨網記者張韶雯 台北
由美國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中,中國境內債券市場正以驚人速度崛起。瑞銀資產管理亞洲固定收益主管桂林今 (12) 日指出,中國境內債券市場規模超越所有國家,僅次於美國,從 10 年前不到 10 兆美元增長至 25 兆美元,除因政策更開放,加上低波動性、與其他市場的低相關性,其為全球資產配置提供了極佳的多元化優,更在全球「去美元化」背景下,讓人民幣債券挾強勁基本面與國際化進程,成為另一投資新寵。

桂林表示,從外資的角度來看,中國境內債券市場的吸引力不僅在於其規模,更在於其獨特的投資價值。過去幾年,中國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力度持續加大,投資管道如 CIBM(銀行間債券市場)和債券通的開通,極大地提升了外資進入的便利性,且目前已無額度限制。
更關鍵的是,自 2019 年和 2020 年起,全球三大主要債券指數,包括彭博、摩根大通和富時羅素,都相繼將中國債券納入其指數體系,並賦予高達 6% 至 10% 的權重。這項重大變動直接推動了全球指數化投資者對中國債券的配置,使得外資持有中國境內債券的規模從 2018 年初的約兩千億美元,一路飆升至 2022 年的六千億美元頂峰。
在 2022 年至 2023 年期間,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債券的配置出現了新一輪的增長浪潮。這波趨勢背後,一個核心驅動因素是全球市場的「去美元化」趨勢。隨著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增加,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開始質疑美元資產的穩定性,尋求將資金從美元資產轉移至非美元資產。在此背景下,規模龐大且日益開放的中國債券市場自然成為了他們的優先選項。這不僅僅是基於對人民幣資產的信心,也反映了國際資產配置多元化的迫切需求。
回顧歷史,外資對人民幣債券市場的配置已歷經三次浪潮。最早一次在 2010 年至 2013 年,主要受到人民幣國際化初期的推動;第二次則是在 2018 年至 2020 年,主要由全球指數納入和當時中美利差擴大所驅動;而最新的第三次浪潮,則始於去年,其核心動力正是全球「去美元化」的趨勢,這也預示著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債券市場的配置將會進一步加碼。此外,瑞銀資產管理團隊憑藉豐富的經驗,早在 2018 年便已成立了首隻人民幣債券基金,積極協助全球投資者捕捉這一趨勢。
除了市場規模與政策開放,中國債券市場的低相關性與低波動性,是其成為優質資產配置選擇的關鍵特點。從數據來看,中國債券與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債券市場的相關性極低,甚至有時呈現負相關。例如在 2022 年和 2023 年,當美國因應通膨壓力而持續加息,導致美國國債收益率承壓、回報為負時,中國央行卻實行降息政策,使得中國債券市場持續上漲。
桂林指出,中國債券的這種負相關特性,若能被納入全球固定收益投資組合中,不僅能有效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性,更能提高風險回報水準,這正是傳統資產管理理論所追求的「分散化」優勢。此外,中國債券市場的長期波動率僅約 2%,遠低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的 6% 至 8% 以上,這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更為穩健的投資環境。
在匯率層面,人民幣的韌性也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信心。中國作為一個長期保持經常貿易順差的大型經濟體,每月貿易順差高達近 1000 億美元,外匯儲備也超過三兆美元,這些基本面因素為人民幣匯率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撐。同時,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跨境貿易結算規模持續攀升,使得境外人民幣存量日益擴大,這也為人民幣匯率提供了長期穩定的支持。瑞銀資產管理最新的全球外匯儲備管理人調查也顯示,各國央行正在持續增持人民幣和歐元資產,進一步印證了「去美元化」趨勢下,人民幣資產已成為國際投資者的首選之一。
中國境內人民幣債券市場作為全球第二大市場,其規模之大、成長之快,使其成為全球投資者不容忽視的存在。其獨特的低波動性、與其他市場的低相關性,為全球資產配置提供了極佳的多元化優勢。同時,在全球「去美元化」的大背景下,人民幣的強勁基本面與國際化進程,更使其成為未來國際資金配置的重點方向。瑞銀資產管理將持續關注並推廣這一優質市場,協助更多投資者把握這一歷史性機遇。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