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物價





    2025-10-17
  • 國際政經

    根據《CNBC》周五 (17 日) 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在經濟議題上的支持度因政府關門與通膨壓力而下滑,最新《CNBC 全美經濟民調》(All-America Economic Survey) 顯示,美國民眾對就業、市場與物價前景的看法明顯轉為悲觀,導致川普的經濟施政淨支持率降至兩任以來最低水準。






  • 台股新聞

    中華經濟研究院今 (17) 日公布台灣經濟成長率 (GDP) 最新預估值達 5.45%,成長模式呈現「內外皆溫」,其中,內需貢獻 2.50 個百分點,而國外淨輸出揮別去年負貢獻,轉為正貢獻 2.95 個百分點。中經院預估,在對等關稅緩衝期帶動的提前拉貨效應,以及 AI 科技熱潮推升全球對半導體需求下,上半年我國 GDP 高達 6.75%,其中第二季更達 8.01%。






  • 2025-10-03
  • 美股雷達

    隨著萬聖節的腳步接近,美國家庭正準備迎接這個充滿奇裝異服與恐怖道具的節日。然而,今年許多人將面臨一個比任何鬼怪都更真實的恐懼:飛漲的價格。據《CNN》報導,自從川普政府去年春天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以來,高額關稅正對高度依賴進口的萬聖節產業造成毀滅性打擊,從製造商、零售商到最終的消費者,無一倖免。






  • 2025-09-26
  • 美股雷達

    美國 9 月消費者信心下滑至四個月低點,顯示高物價壓力與就業市場降溫,正在侵蝕家庭對經濟的看法。根據密西根大學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周五 (26 日) 公布的最終調查結果,9 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 55.1,低於 8 月的 58.2,也略低於初值 55.4。






  • 台股

    最低工資審議結果將於今 (26) 日下午揭曉,物價飆漲、薪資停滯,上班族的荷包壓力愈來愈沉重。1111 人力銀行最新調查顯示,高達 92% 的上班族自認薪水偏低,創下近 6 年來最高不滿意比例。即使最低工資即將調漲,仍有 83.7% 受訪者坦言今年加薪無望,顯示勞工對薪資現況普遍感到失望與無力。






  • 2025-09-25
  • 台股新聞

    最低工資審議會明 (26) 日即將舉行,雖然今年經濟成長率有望「保四」,不過持續面臨通膨壓力,以及關稅貿易戰衝擊,時薪與月薪能否雙漲?yes123 求職網「最低工資勞資看法調查」結果今 (25) 出爐,假如明年最低工資調漲,有 74.3% 的資方表示將跟進調薪,有高達 95.1% 的會擔心擔心物價通膨,有六成二勞工透露會因此想找兼差職缺,由於薪資成本上揚,相對也有 31% 資方會因此降低徵才意願。






  • 美股雷達

    舊金山聯準銀行總裁古爾斯比 (Austan Goolsbee) 周三 (24 日) 警告,聯準會 (Fed) 要急於推動進一步降息,他主張,目前的勞動力市場雖然放緩,但並不代表就要步入衰退。金融時報 (FT) 報導,雖然古爾斯比在上周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 會議中支持降息 1 碼,但他表示,未來幾次投票,他偏向不支持進一步降息。






  • 2025-09-24
  • 國際政經

    《路透》周三 (24 日) 報導,根據亞特蘭大聯準銀行與里奇蒙聯準銀行聯合杜克大學富夸商學院所做的最新調查,美國企業財務長 (CFO) 對前景的樂觀情緒在第三季有所提升,先前因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而受壓的氛圍逐漸消散。不過,企業同時指出,進口關稅仍將推高成本與價格,並可能在明年加速顯現。






  • 2025-09-18
  • 台股新聞

    台灣央行今 (18) 日召開第三季理監事會議,維持政策利率連 6 季不動,主要是因央行預測我國下半年經濟成長率 (GDP) 為 2.51%,全年可達 4.55%,而明年 GDP 2.68%,經濟仍溫和成長,物價方面,央行估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年增率 1.75%、明年 1.67%,通膨壓力也趨溫和。






  • 美股雷達

    在美國降息幾小時後,巴西央行周三 (17 日) 把利率維持在將近 20 年糕點,並表示短期內無須調整借貸成本,顯示正對通膨升溫風險抱持警戒狀態。巴西央行將基準的 Selic 利率維持在 15%,連續第二次會議按兵不動,一如彭博訪調分析師預期。






  • 2025-09-12
  • 台股新聞

    主計總處今 (12) 日公布前 7 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數為 47651 元,年增 2.98%,總薪資平均數年增 3.77%,但扣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平均數 43624 元,年成長僅 1.09%,實質總薪資平均數成長 1.86%。






  • 2025-09-10
  • A股

    中國股市三大指數周三(10 日)收盤同步走高,中國 8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下降 0.4%,為三個月以來首見,8 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連續第 35 個月處於負數,但降幅縮小。滬指周三收盤漲 0.13% 報 3,812.22 點,深證成指漲 0.38% 報 12,557.68 點,創業板指漲 1.27% 報 2,904.27 點,滬深北三市成交額合計人民幣 2.0042 兆元。






  • 2025-09-09
  • 歐亞股

    彭博報導,經過 30 年的物價下跌後,日本消費者正面臨一種在世界其他地區被稱為 「縮水式通膨」 (shrinkflation)的新現象。為了因應商品變少或變小、價格卻上漲的情況,他們開始熱衷於追蹤洗衣粉、泡麵等商品尺寸與價格變化的比價網站。由 Masayuki Iwasa 創立的 Neage.jp 網站(日文意為「價格上漲」)每日約有 2000 名訪客,創立初衷是因為注意到自己喜愛的巧克力棒變短。






  • 2025-09-05
  • 台股新聞

    主計總處今 (5) 日公布 8 月消費者物價總指數 (CPI) 年增率為 1.60%,連續 4 個月低於 2% 通膨警戒線,不過,368 項查價項目中,仍有不少項目漲幅超過 5%,包括蔥價漲幅逼近 40%、金飾及珠寶漲近 20%。主計總處說明,近月颱風和豪雨造成農產損失,蔬菜價格攀至高檔,肉類、外食費等食物類價格持續上漲,加上房租、家庭管理費用、醫療費用、補習及學習費、交通工具零件及維修費等費用調升,以及臺鐵票價調漲,惟成衣、油料費、機票和通訊費等價格下跌,抵銷部分漲幅。






  • 2025-09-02
  • 美股雷達

    美國製造業 8 月連續第六個月陷入萎縮,顯示工廠活動持續承壓,但同時也出現部分回暖跡象,包括新訂單轉為擴張,以及人工智慧 (AI) 相關投資支撐部分產業。不同調查數據凸顯製造業景氣矛盾,未來走勢仍不明朗。美國 8 月 ISM 製造業指數細項:新訂單指數報 51.4,前值 47.1 生產指數報 47.8,前值 51.4 僱傭指數報 43.8,前值 43.4 供應商交貨指數報 51.3,前值 49.3 存貨指數報 49.4,前值 48.9 客戶端存貨指數報 44.6,前值 45.7 價格指數報 63.7,前值 64.8 未完成訂單指數報 44.7,前值 46.8 出口訂單指數報 47.6,前值 46.1 原物料進口指數報 46.0,前值 47.6 圖:ISMISM 與標普數據分歧 新訂單回升但生產放緩供應管理協會 (ISM) 周二 (2 日) 公布 8 月製造業指數報 48.7,高於 7 月的 48,但仍低於榮枯線 50,連續六個月處於萎縮。






  • 2025-08-25
  • 台股新聞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今(25)日表示,台電在今年 5 月、6 月與 7 月已經「由虧轉盈」,全年損益兩平的可能性大幅提升。然而,台電帳上仍有高達 4,369 億元的累積虧損,如何處理這筆財務黑洞,仍需仰賴政府的政策支持與預算編列。曾文生指出,台電能夠在近三個月轉虧為盈,主因是國際燃料價格回穩與匯率因素改善。






  • 2025-08-21
  • 美股雷達

    美國 8 月製造業活動意外強勁反彈,擺脫上月的萎縮狀態並推升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至今年以來新高。這波反彈顯示需求強勁、就業增加,但同時也伴隨關稅推動的成本壓力,市場擔憂通膨再度升溫,可能會讓聯準會 (Fed) 貨幣政策更傾向「維持鷹派」。






  • 2025-08-15
  • 大陸政經

    中國人民銀行周五 (15 日) 發布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指出將「落實落細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並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報告強調,將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與貨幣供應量增長匹配經濟增長及物價總水準預期目標,持續營造適宜的金融環境。






  • 黃金

    黃金周四 (14 日) 下跌,美國 7 月生產者物價指數 (PPI) 比預期火熱,加上上周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下滑,都削弱了市場對聯準會 (Fed) 降息的巨大押注,美元和美債殖利率雙升也抑制金價。黃金現貨價下跌 0.5%,報每盎司 3337.21 美元。






  • 2025-08-13
  • 根據《路透》周三 (13 日) 報導,隨著部分日銀 (日本央行 / BOJ) 政策委員擔憂物價的「第二輪效應」正在形成,要求央行改變政策溝通方向,外界對日銀撤換一項定義模糊的通膨衡量方式、改用更偏鷹派的立場傳遞未來升息路徑的呼聲正與日俱增。日銀總裁植田和男過去主張緩慢升息,理由是「基礎通膨」——側重國內需求與薪資成長的指標——仍低於 2% 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