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誠投顧
專家觀點
愛與錢的現實考題:從婚前到退休,最穩定的婚姻都有制度近來藝人夫妻因婚後財產分配爭議登上新聞版面,引發社會熱議。許多人驚覺,婚姻不只是情感契約,更是一場財務合作。當兩個人決定共度人生,不只是共享生活,而是要整合彼此的財務系統,包含收入、支出、債務、風險與資產,都將從「我的」變成「我們的」。
專家觀點
在通膨高漲、房價居高不下的年代,許多人陷入了同樣的焦慮:「我該先買房嗎?還是把錢拿去投資股票比較划算?」這問題像是一道現代版的「人生必答題」,有人認為「有土斯有財」,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才算安穩;也有人主張「錢要會滾動」,把資金投入市場才能讓資產成長,而就在大家各說各話的時候,94 歲的股神巴菲特,用他一貫樸實的語氣,給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如果你覺得買房能讓你更輕鬆、靈活、賺更多,那你大概要失望了。
專家觀點
三年前,文彥辭去了科技公司十年的穩定職,轉身成為自由接案者。他擅長品牌行銷與內容企劃,旺季月收十五、六萬,淡季卻只剩三、四萬。剛開始的他享受彈性與自由,直到收入曲線像心電圖一樣起伏,焦慮才慢慢滲入生活。某次市場重挫,文彥看著手中 ETF 跌了兩成。
專家觀點
前次財報 7/25 也曾撰文分析安費諾,原因無他:「強」安費諾貴為連接器 / 線領域的龍頭廠商,前次 7/25 也曾於專欄撰文分析,雖然這不是新聞媒體喜愛報導的公司,但無非是好公司,也是在類股資金、盤勢風向具備關鍵指標意義的公司。本次財報全面優於預期,唯一美中不足的仍是 BB ratio 但至少止住跌勢安費諾營收 61.94 億,預期 55.12 億;EPS 0.93 預期 0.80,不僅是 Double Beat,幅度更達 16/11%,且連 6 季都是季增年增表現。
專家觀點
在瞬息萬變的職場中,轉換跑道、短暫休息、甚至因為家庭需求暫時離開職場,早已是現代人生的一部分。但每一次的中斷,總會讓人心頭一緊:「我的勞保年資會不會因此斷掉?過去的努力是不是都將歸零?」勞工保險,是多數人退休後最穩定、最基本的安全支柱。可惜許多人因為不了解制度設計,在職涯空檔期急於「補保」,反而誤踩陷阱、讓原本受保障的年資面臨取消風險。
專家觀點
升級你的財富地圖:找到人生隱藏的黃金海岸線想像人生是一場尋寶遊戲。每個人手中都有一張地圖,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這張地圖,來自教育、家庭觀念與社交圈的共同繪製而成。多數人拿到的,只是一張標註著「安穩小徑」與「基本溫飽區」的舊地圖。而真正通往「黃金海岸線」也就是財富高地的那條隱藏道路,往往根本不在圖上。
專家觀點
「老屋重建」不只是換新房,更是守護家族資產的戰役一棟老屋,承載的往往不只是地址,更是家族數十年的記憶、父母的青春與童年的笑聲。即便牆面斑駁、管線老舊,那份難以割捨的情感仍讓重建決定顯得沉重。然而,隨著時間流逝與結構安全的警訊頻傳,為了下一代的安全與生活品質,老屋終究必須迎向新生。
專家觀點
月薪多少才夠養家?過來人揭雙薪真實花費地獄在過去,雙薪家庭常被視為經濟穩定、安全的象徵。但在高物價、房價與育兒成本不斷攀升的當下,兩個人都有收入,也不代表就能輕鬆生活。根據主計總處最新《113 年家庭收支調查》,每戶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為新台幣 116.5 萬元。
專家觀點
本次美國政府關門的背景民主、共和兩黨意見分歧,主要仍是大而美法案衍生的問題,民主黨針對平價醫療法案的補貼延長,進行杯葛,因為大而美法案對健保預算造成排擠。將使明年 1/1 起估美國達 1500 萬人失去健保支援,2400 萬人 (多數為繳很少的基層弱勢) 保費將飆升 75%。
專家觀點
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每七位國人中,就有一位超過 65 歲。在這樣的人口結構下,「長照」早已不是少數家庭的議題,而是所有中壯年子女都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失智人口已超過 30 萬人,預估到 2040 年將突破 50 萬。一旦家中長輩出現失智或失能情況,家庭的經濟、時間與情緒結構都會被徹底改寫。
專家觀點
台股今年一路狂飆,指數一再刷新歷史紀錄。有人在行情裡大賺、歡呼自己「終於熬出頭」,但也有人追高進場,卻在短短幾天就陷入套牢。當高股息 ETF 瘋狂吸金、科技龍頭股價不斷創高時,許多投資人心中的疑問只有一句:「現在不上車,會不會就來不及了?」這樣的情緒,其實正是市場最危險的時刻。
專家觀點
過去在台灣,「中產階級」象徵著一種安穩的生活,有房、有車、有固定工作,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退休生活也有保障,這樣的藍圖,曾經讓許多人努力追尋。近十年來,這幅圖像逐漸破碎。薪資成長停滯、房價高漲、教育與醫療支出節節上升,加上國際政經局勢與科技浪潮的衝擊,就算擁有穩定收入,許多人依舊深陷焦慮,感覺錢永遠不夠用。
專家觀點
投資門檻降低,開戶流程進入新時代過去想踏入股市,第一步通常是開立證券戶,但開戶流程往往成為新手的一大門檻,除了證券帳戶本身,還必須開立交割帳戶用來結算買賣股票的資金,一般交割帳戶需要投資人到券商合作銀行臨櫃開戶,既耗時又繁瑣,還可能導致投資人名下有過多的銀行帳戶,管理不便,隨著金管會推動數位金融,投資人現在可以透過「分戶帳機制」輕鬆解決這個困擾。
專家觀點
台股在近期走勢中再度挑戰全年高點,市場氛圍雖然仍有不小的震盪,但投資人的情緒卻沒有因此降溫,反而愈來愈多資金選擇進場,究竟是什麼力量,讓台股在外部環境仍不確定的情況下,依然具備衝高的潛能?甚至不少人也想詢問,後面還能夠繼續撐嗎?觀察全球與本地的多項因素,我們可以整理出五大核心動能,說明台股為何能「逆勢突圍」,這些理由不僅涵蓋資金面、產業面、內需面,也涉及政策面與技術面。
專家觀點
「為什麼每次買股票都賠錢?」這是許多投資人共同的心聲。明明朋友在短短幾個月就賺了兩位數的報酬,自己卻總是像踩在原地,甚至本金還不保,這樣的挫敗感,讓不少人懷疑自己是否根本不適合投資。事實上,這種現象並不罕見,根據求職網調查,高達 88% 的上班族曾經有投資行動,但其中 38% 處於虧損狀態,平均投報率甚至是虧 20.8%。
專家觀點
8 月 CPI 與核心 CPI 月增率雙雙高於預期,並攀升至今年高點總和 CPI 月增 0.38% 小幅高於預期 0.36%,為今年來最高數值;核心 CPI 月增 0.35% 小幅高於預期 0.32%,為今年平新高數值。其中核心 CPI 項目,拆分成三大項目,其年增率如上圖呈現,主要是核心商品類持續回升,而佔比最大的住房項目持續放緩,其餘核心服務則持平小漲,兩壞一好構成核心 CPI 的單月結果。
專家觀點
就業數據前瞻訊號持續疲弱,非農報告應不出意外就業數據持續低於預期,職位空缺數 718.1 萬創下 10 個月新低,且以職位空缺率計算,已經下滑至 4.501%,也就是逼近最早提出此數據的 FOMC 委員 Waller(大機率下任主席) 口中的臨界值 4.5%。
專家觀點
台股這一波最吸睛的焦點,莫過於台積電穩穩站上千元大關。股價頻頻刷新歷史新高,不僅推升加權指數一路上攻,也帶動「千金股俱樂部」快速擴編,檔數直逼 25 檔。市場熱度之下,投資人一方面驚嘆台股能量,一方面卻也感受到高價股操作的門檻與壓力。台積電個股期,擬每跳動改 1 元尤其台積電自從上千元之後,因在期現貨 1 檔跳動 5 元的報價制度,對加權指數產生了顯著影響。
專家觀點
寒武紀先登千金,8/28 反超貴州茅臺登上股王寶座AI 加速器的浪潮,及 2023 年 10 月擴大對中國晶片出口管制,國產 AI 晶片的進口替代,一直是積極推動的政策之一,2024 年起,寒武紀從 100 元低檔起漲,年底來到 600 元,一路盤整的股價,H20 出口禁令解禁,但中國轉為主動的進口管制,導致從 2025 年 7 月發動新一波攻勢,突破 1000 元大關,並在 8/28 A50 期貨 8 月結算日,暴漲 15.73%,正式奪下股王寶座。
專家觀點
台股 12 週以來的週 K 多方慣性正式終結如下圖所示,加權指數週 K 已經連續 12 週收在月線之上 (4 週平均價),這也是過往若以日 K 來看,過往多次回測月線,甚至有兩次跌破,但除了慣性的上升趨勢線回測反彈以外,接續 2 個交易日以內都能出現多方跳空缺口,迅速收復 5 日線,也就形成收週 K 時未跌破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