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觀察〉花旗消金棄台保星港 台灣財富管理發展敲警鐘

鉅亨網記者陳蕙綾 台北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觀察〉花旗消金棄台保星港 台灣財富管理發展敲警鐘。(鉅亨網資料照)

花旗消金業務將撤台,不僅是在金融圈投下震撼彈,對於正在推動「媲美星港」財富管理 2.0 方案的金管會來說,無疑是投下了否定票。

花旗在台灣幾乎等同「外銀」代名詞,信用卡、財富管理曾經經歷數一數二的全盛時期,在 2010 年位居信用卡第二大達到顛峰,但隨後排名一路被超車,至今落到第六,但仍擁有超過 280 張流通卡。


花旗的信用卡業務並不是此次出售的最大原因,財富管理才是同業覬覦的大餅,花旗至今仍擁有 44 家分行,約數十萬的財管大戶,尤其花旗擅長經營中高階層的「富豪大戶」,成為買家最想承接的重要資產。

也因金管會正推動「媲美星港」財富管理 2.0 方案,開放資產突破億元以上的高階客戶財管新制,但是,花旗偏偏在亞洲區僅保留香港及新加坡消金市場,被外界認為無疑是打臉金管會推動的「媲美星港」財富管理政策。

其實,去年疫情爆發、台商回流等,都讓台灣重燃打造亞太金融中心的聲浪再度響起,不過,仔細觀察,目前台灣金融產業現狀,包括金融產品創新與多元化不足、國際專業人才欠缺、賦稅與法令獨立性不夠等 3 大因素,就算金管會積極推動「媲美星港」財富管理 2.0,台灣想要藉此成為亞太金融中心,難度仍很高。

翻開外銀撤離台灣的紀錄史,可以發現從 2012 年以來,已經有有 4 家外銀接續撤台,包括:瑞士信貸銀行、南非標準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2017 星展銀行又完成收購澳盛銀行在台灣的個人金融與財富管理業務,在在可以看出外銀頻頻出走。

台灣銀行業不僅 Over Banking,由於台灣在財富管理服務深度不如香港與新加坡,金融產品創新與多元化依舊不足,細究最近流入台灣金融市場的資金,大多屬最保守、不求回報的試探性資金。

全球已邁入知識經濟型態,須具備國際化人才、專業創新技術、法令及稅制,缺少任一條件都將造成經濟成長停滯,無法吸引國際一流企業和人才,相較新加坡經濟成長迅速、稅負低,且對投資銀行家友好,因此,成為台灣打造亞太金融中心的最大挑戰。

在擅長財富管理的花旗即將出走之際,等於對台灣發展財富管理敲下警鐘,台灣本土銀行業可藉此機會吸收花旗撤台後的大餅,抑或是因為花旗的撤台,出現富豪資金跟著外流的危機,值得主管機關密切關注,也難怪金管會已經喊話「雖然尊重花旗撤台的商業考量,但是不准把客戶轉介到其他地方(如香港)」。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