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2026年全球經濟展望 金融時報:在混沌中建構秩序

鉅亨網新聞中心

《金融時報》指出,2026 年的全球經濟正變得更加複雜,不再按單一規律運行。小規模的變化可能會影響整個經濟格局,系統對外部衝擊也更敏感,舊的全球化模式正在被產業重組、技術創新和結構性改革取代。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2026年全球經濟展望 金融時報:在混沌中建構秩序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數據,2025 年與 2026 年的全球經濟增長率預測分別為 3.2% 和 3.1%。


雖然比今年 4 月的預測略高,但仍低於 2024 年 10 月的預測,顯示全球經濟正處於溫和增長與高不確定性交織的階段。

全球經濟變化的三大原因

其中,造成當前全球經濟混沌式非線性演化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外部衝擊持續影響。疫情、地緣政治衝突和貿易摩擦改變了全球經濟秩序,多重壓力交互作用,迫使各國採取成本更高的政策以維持穩定。

第二,結構性分化。不同經濟體的增長節奏不同,政策方向也不一致,波動容易被放大。

第三,反身性循環。市場預期與政策互動緊密,形成自我強化的循環,經濟穩定性越來越依賴信任而非結構支撐。

混沌經濟的四大特徵

《金融時報》指出,2026 年全球經濟將呈現混沌系統典型的四大運行特徵:

  • 自適應性:全球經濟在壓力下仍具韌性,貿易增速略高於預期。
  • 非線性:增長路徑多樣化,消費、產業重組和地緣緊張帶來摩擦。
  • 高敏感性:市場對利率、債務和地緣風險變化反應迅速,波動增加。
  • 雙向性:上行潛力與下行風險並存,波動也創造了創新機會。

一方面,高利率與高債務的約束仍未解除,若金融脆弱性被觸發,全球市場仍可能面臨深度調整。另一方面,歷史經驗顯示,混沌往往孕育新秩序,波動也正是創新的溫床。

在產業鏈重構與技術投入加速推動下,新一輪增長動能正於不同地區逐步湧現。數位轉型、AI 應用以及綠色投資,正成為帶動全球技術進步與資本支出的核心力量。

當前全球經濟正處於舊均衡解構與新均衡生成的過渡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預測不再提供單一答案,而是著重於理解系統邊界,為多種可能性做好準備。

主要經濟體為應對增長放緩和地緣風險,加大財政支出。高債務水平限制了貨幣政策的效果,財政政策承擔了刺激增長與投資的核心角色。

若財政支出能有效轉化為實際產出,增長和就業將同步改善;否則,赤字和債務可能累積形成「財政陷阱」。

全球增長呈現分化

《金融時報》指出,2026 年全球經濟增長呈現出明顯的分化格局。

從經濟基本面來看,美國的投資和消費動力已逐步放緩。隨著庫存周期回落和企業支出更趨謹慎,需求增長可能面臨一定壓力。

預計 2026 年美國利率將回到中性水準,約在 3% 至 3.25%,GDP 增速維持在 1.8% 左右。

通膨方面,由於關稅影響逐步傳導至消費端,其回落路徑仍存在不確定性,預計維持在約 2.9%。

歐洲經濟仍處於低速增長階段。短期內,財政政策可提供一定支撐,但長期來看,債務規模上升將限制政策空間。

2026 年歐元區 GDP 增速預計約為 1.1%,通膨維持在 1.8%,利率約為 2.15%(主要再融資利率)。

日本的經濟增長動能正趨於平緩,通膨結構仍存在不確定性,薪資與物價互動機制雖已初步形成,但仍脆弱。

預計 2026 年 GDP 增速約 0.7%,通膨回落至 1.8%,利率正常化至 1%。

新興市場方面,2025 年整體增長穩健,宏觀風險管理和政策改善使經濟更穩定,但內部仍存在分化。

2026 年,新興市場有望保持相對穩健增長,但增長結構和韌性來源可能差異擴大,其持續性將取決於內外部因素共同影響。

全球經濟雖然增速不同,但各主要經濟體仍互相影響,新興市場韌性、主要國家政策和地緣政治因素將共同決定 2026 年的全球經濟走勢。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