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
一周前正式上市的小米 (01810-HK) 首款 SUV 車型 YU7,在開賣第一個小時創下近 29 萬輛大定訂單的驚人成績,這個數字不僅刷新行業紀錄,更引發市場對其真實性的廣泛質疑,小米集團創辦人、董事長兼執行長雷軍周三 (2 日) 晚間 8 點現身直播間首度披露 YU7 上市背後的故事,並集中回應關於訂單數據、產能分配及產品戰略的諸多爭議。
中國智慧手機大廠小米 (01810-HK) 周三 (2 日) 表示,旗下電動車最快要到 2027 年才會考慮進軍海外市場。小米創辦人暨執行長雷軍在當天的直播中表示,目前公司將專注於中國內需市場,原因是 SU7 與新推出的 YU7 車型訂單相當強勁。
港股
小米 (01810-HK) 創辦人雷軍在周四 (26 日) 晚間 YU7 發布會後受訪時難掩興奮說:「拿到這麼多訂單,我的心情很激動,遠超過此前想像。」這位以「務實」著稱的企業家,在談及小米汽車首款 SUV 的預售數據時,罕見流露出感性情緒。
港股
隨著在港上市造車新勢力今年首季財報陸續公布,獲利成為業界共同關注的核心議題。蔚來 (09866-HK) 、小鵬 (09868-HK) 、零跑 (09863-HK) 、小米 (01810-HK) 等車廠今年集體錨定獲利時間表,在價格戰持續、產業滲透率放緩的背景下,生存壓力倒逼企業加速向「自我造血」轉型。
中國科技大廠小米 (01810-HK) 周二 (27 日) 發表的今年首季財報引發市場震動。數據顯示,這家科技公司當季實現總營收 1113 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增 47.4%,經調整淨利 107 億元,年增 64.5%,兩項指標皆創歷史新高。
根據 KERUI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 年 4 月份的電池企業裝機量中,寧德時代 (300750-CN) 以 44.7% 的市場份額位居榜首。 比亞迪 (01211-HK) 弗迪電池以 23.3% 的份額排名第二。 這兩家主要的電池廠商合計佔據了高達 68% 的市場份額。
港股
中國多家新能源車廠周四 (1 日) 集中發表 4 月銷售數據,市場呈現「新舊交替、冰火兩重天」的格局。儘管部分車廠受車型迭代影響出現短暫波動,但在上海車展新車密集發表和消費需求持續釋放的雙重驅動下,新能源車市仍展現出強勁韌性。比亞迪(002594-CN)(01211-HK) 以逾 38 萬輛的銷量穩居榜首,零跑汽車 (09863-HK) 則以 4 萬 1039 輛的成績刷新自主新勢力紀錄。
A股
2025 年上海車展日前正式開幕,這場汽車業盛會不僅見證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強勢復甦,更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技術博弈的焦點舞台。在這場以「科技平權」為主題的盛宴中,自主品牌展現出碾壓式的技術自信,而外資品牌則在沉默中悄然醞釀變革。中國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旗下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今 (25) 日刊文指出,從展館佈局可一窺中國車市經歷 700 多天價格戰後的殘酷格局。
港股
小米集團 (01810-HK) 正在加速推進歐洲市場佈局。多家中國媒體報導指出,小米汽車已在德國慕尼黑設立專注於高性能汽車研發的歐洲中心,初期團隊規模約 50 人,由前 BMW 底盤技術主管 Rudolf Dittrich 領銜,成員涵蓋從 F1 車隊轉型的空氣動力學專家 Ricard Aiguabella Macau 到資深汽車工程師等多元背景人才。
中國汽車製造商近日陸續公布 2024 年度成績單,包括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 、吉利汽車 (00175-HK)、長城汽車 (02333-HK)(601633-CN) 在內的 11 家主要車廠全年營收接近 1.9 兆元 (人民幣,下同),歸母淨利總額達 472.44 億元,但業界平均淨利率僅 2.49%,但在這份看似亮眼的成績單背後,分化正在加劇,重量級民營企業狂攬近 700 億利潤,新勢力陣營卻集體陷入巨額虧損泥沼。
港股
小米集團 (01810-HK)2024 年表現出色。根據其公佈的財報顯示,全年總收入達到人民幣 3659 億元,年增 35.0%;經調整淨利潤達到人民幣 272 億元,年增 41.3%,遠超市場預期。尤其在第四季,單季營收首次突破千億人民幣,達到 1090 億元,年增 48.8%,創下自 2021 年第二季以來最快的同比增長。
港股
小米 (01810-HK) 汽車正加快海外擴張速度,日前傳出在德國慕尼黑建設研發中心,正在當地狂招高級經理、營運、整車 / 底盤工程師等人才,為海外市場做當地語系化適配,為研發中心的建造提供保障。此前,小米還低調挖來兩位德國汽車業老將,分別是曾任法拉利空氣動力學工程師 Ricard Aiguabella Macau、BMW 前工程師 Rudolf Dittrich。
港股
小米集團 - W (01810-HK) 今年以來在港股市場表現亮眼,繼去年股價暴漲 121% 之後,年初至今股價持續上漲超過 50%,公司總市值更突破 1 兆港元大關。在交易所之外,小米 SU7 Ultra 的上市更是吸引了大量關注,實現了流量和市場的雙豐收。
港股
在 SU7 Ultra 發表僅三天便賣破 1.5 萬輛後,小米 (01810-HK)創辦人,董事長兼執行長雷軍在周日 (2 日) 晚間直播表示,主要買家有三類人,第一類是賽車愛好者,第二類是互聯網創業者、金融行業從業者、貿易行業人士等,還有很多人是送給妻子、女朋友、男朋友的禮物。
A股港股
小米集團 (01810-HK) 近日宣布,推出旗艦手機小米 15 Ultra 與超級跑車 SU7 Ultra,並同步上線多款 AIoT 智慧型裝置。集團總裁盧偉冰強調,除手機與汽車外,大家電將成為第三個逾兆元人民幣規模的戰略性硬體業務,全面對標全球頂級品牌。
港股
近期小米集團 (01810-HK) 市值超越比亞迪,引發了業界的廣泛討論。小米汽車僅僅成立一年,便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其發展速度令人矚目。然而,小米汽車的崛起之路也伴随着質疑和挑戰。從市值角度來看,小米確實已超越比亞迪,為全球車企排名第三。根據 2025 年 1 月 1 日的數據,小米集團市值突破 1120 億美元,正式超越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 的 1048 億美元。
A股港股
小米 (01810-HK) 創辦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周三 (25 日) 發布微博稱,小米車攜手蔚來 (NIO-US)、小鵬汽車 (XPEV-US)、理想汽車 (02015-HK)(LI-US),開始充電補能網路合作。隨即,小米官宣與蔚來合作等詞條,登上微博熱搜。
港股
小米 (01810-HK) 股價正迅速逼近過去歷史高點,繼其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成功之後,它再次成功打入了競爭激烈的電動車市場。小米的股價今年已上漲了一倍多,超過了全球同行,因為公司在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崛起速度令人驚訝,對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 和特斯拉 (TSLA-US) 構成了挑戰。
小米 (01810-HK) 早前已向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提交第二款電動車型 YU7 的申請。高盛發表報告認為,根據備案文件描述的 YU7 尺寸、性能和續航能力,對小米 YU7 的需求前景樂觀。高盛預測,其將成為中國最暢銷的高端新能源 SUV 之一,可與特斯拉 Model Y 和理想 L6 等車型競爭。
A股港股
近期多家陸媒爆料,小米正在準備推出第三款車型,內部代號為「崑崙」,預計於 2026 年上市。根據爆料內容,該車型將是一款採用增程式動力的 SUV,定位較低,主打「走量」策略,起售價格預計在 15 萬元人民幣左右。此消息一出,便引發了中國市場的廣泛關注,根據網上討論內容,消費者對於性價比的追求,以及增程式技術的崛起,都增加「崑崙」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