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
美國人形機器人新創企業 Figure AI 於周四(10 月 9 日)在官方網站正式發布公司第三代人形機器人「Figure 03」,展現其在家庭與商業環境中的多功能應用。Figure 03 不僅可執行端茶送水、整理房間、洗盤子及將衣物放入洗衣機,還能與寵物互動,提供全面家庭支援。
據報導,由於技術問題,電動車巨頭特斯拉 (TSLA-US) 已決定放棄原定今年生產數千台 Optimus 人形機器人的計畫,使馬斯克在機器人領域的雄心暫時受阻。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特斯拉工程團隊在 Optimus 手部與前臂設計上遭遇重大技術瓶頸,無法實現類人靈活操作。
能率 (5392-TW) 切入機器人產業:布局、策略與挑戰機器人產業的未來展望(對於能率這樣的廠商)成長驅動因素自動化 / 缺工趨勢加劇各國因為勞動力成本上漲、人口老化、缺工問題,積極導入自動化、機器人系統。AI / 感測器技術成熟化視覺感測、物件辨識、動態環境反應能力提升,使得機器人應用場景越來越廣。
港股
根據《彭博》周三 (8 日) 報導,阿里巴巴集團 (09988-HK)(BABA-US) 旗下負責開發人工智慧 (AI) 基礎模型的通義千問 (Qwen),已成立一個內部團隊專注於機器人與具身 AI(embodied AI) 的研發,加入國際科技巨頭打造 AI 實體產品的競賽行列。
歐亞股
據《路透》報導,瑞士工程集團 ABB 周三 (8 日) 宣布,已同意將其機器人業務出售給軟銀集團 (SoftBank Group)。這筆交易對該業務的估值為 53.8 億美元。此舉代表 ABB 放棄了原先計劃將此工業自動化業務拆分並單獨上市的決定。
台股新聞
行政院今年 6 月宣布「智慧機器人產業推動方案」,台南市政府積極串聯產學研資源,與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 (TSSA) 及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共同合作,今 (8) 日舉行「智慧機器人應用 SIG (Special Interest Group) 成立記者會暨論壇」,目前聯盟成員已經超過 50 家。
美股雷達
週六(4 日),特斯拉 (TSLA-US) 創辦人馬斯克在 X 上發布了一段 Optimus 人形機器人學習功夫的影片。影片中,Optimus 正在與專業人士互動,不僅模仿動作,更能精準應對每個招式並進行反擊,展現了機器人的自衛武術能力。在影片留言區,有網友好奇 Optimus 是遠端操控還是由人工智慧(AI)驅動。
美股雷達
週五(3 日),輝達 (NVDA-US) 與資訊通訊技術巨頭富士通達成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人工智慧(AI)領域展開深入合作,利用輝達的計算晶片技術,開發智慧機器人及各類創新 AI 應用。富士通成立於 1935 年 6 月,總部位於日本,全球員工約 11.3 萬人。
台股新聞
東元 (1504-TW) 坐擁多題材,除搶攻 AI 資料中心商機,也切入機器人、無人機領域,周五 (3 日) 宣布攜手車橋大廠 BRIST 進軍歐洲電動巴士市場,激勵東元本周大漲近 2 成,股價最高衝上 115.5 元,登上 35 年以來新高。
美股雷達
輝達 (NVDA-US) 在機器人學習大會(Conference on Robot Learning, CoRL)上發布了一系列重量級的開源技術,為全球機器人研發社群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解決方案」(Full-Stack Package)。
科技
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 (IFR) 上周發表的《World Robotics 2025》年度報告,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增長,而中國已確立其在全球自動化浪潮中的核心地位。報告顯示,2024 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年安裝量達到 54.2 萬台,是十年前的兩倍多。
台股新聞
軟板廠毅嘉 (2402-TW)1 日公告 9 月營收 9.9 億元,呈年月雙增,第三季營收創今年單季新高;毅嘉表示,車用市場因為汽車智慧化帶來機會,未來也並將積極轉型為全模組解決方案供應商。毅嘉 9 月營收 9.9 億元,月增 3.3%、年增 13.4%;毅嘉第三季營收 28.9 億元,季增 3.2%,年增 10%,;累計前三季營收 81.2 億元,年增 16%。
台股新聞
一、全球供應鏈風暴再起美國政府再度動用《貿易擴展法》第 232 條款,針對機器人、工業機械與醫療設備啟動國安調查。這項工具過去曾被川普用於鋼鐵、鋁材,如今再度祭出,意圖加大關稅籌碼。此舉不僅牽動汽車、半導體等上下游產業,更讓全球供應鏈陷入新一輪震盪。
台股新聞
輝達 (NVDA-US) 今 (30) 日宣布,開源 Newton 物理引擎以及應用於機器人技能與全新 AI 基礎設施的開放式 NVIDIA Isaac GR00T N1.6 推理視覺語言動作模型,現已在 NVIDIA Isaac Lab 推出。
台股新聞
蘋果 (APPL-US) 正開發中的人形機器人「ARMOR」,最快將於 2027 年推出首款桌上型機器人,未來可望接棒人形機器人,作為蘋果的 AI 核心產品。法人表示,提供關鍵元件 ToF(飛時測距) 的全新 (2455-TW)、宏捷科 (8086-TW)、穩懋 (3105-TW) 等相關台廠,有望大啖蘋果訂單。
美股雷達
Meta(META-US) 首席技術長博斯沃斯(Andrew Bosworth)近日透露,公司將人形機器人視為繼 AR 之後的下一個「戰略級賭注」,計畫為此投入數十億美元。根據《The Verge》報導,在 Meta 總部接受採訪時,博斯沃斯透露,他今年初依照 Meta 執行長祖克柏的指示,啟動了公司的機器人研究計畫。
台股新聞
廣達 (2382-TW) 旗下孫公司、達明 (4585-TW) 上周五 (26 日) 由興櫃轉上市,達明董事長何世池在掛牌首日時表示,達明 10 年前從廣明小實驗室開始萌芽,未來將打造協作機器人產業,透過 AI,升級至人類工作夥伴,並與 AI 引擎、視覺及機器人整合,形成「AI COBOT」,在需求持續強勁下,法人看好達明發展,未來 7 年年複合成長率上看 40%據研調機構報告,協作型機器人未來五年年複合成長率可達 31.6%,法人估全球協作型機器人市場至 2032 年 CAGR(年複合成長率) 可達 20-40%,目前達明在全球協作型機器人市占率約為 4-10%,為全球協作型機器人前三名,未來 7 年達明的年複合成長率上看 40%。
美股雷達
輝達 (NVDA-US) 執行長黃仁勳不再僅滿足於人工智慧(AI)晶片領域的領先地位,而是正透過一系列精準的戰略投資,建構一個橫跨量子運算、AI 和機器人技術的未來帝國。根據輝達 2025 會計年度財報,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長期股權投資價值已從 2024 會計年度的 13 億美元,增加至 34 億美元,短短一年內成長近三倍。
美股雷達
美國科技媒體《The Verge》報導,Meta 技術長 Andrew Bosworth 近期首次揭露,該公司已將人形機器人 (內部代號「Metabot」) 研發提升至與 AR(擴增實境)同等策略高度,未來將投入數十億美元,此舉標誌著 Meta 正式入局先進機器人賽道。
美股雷達
谷歌 (GOOGL-US) 最近發布其最新的 Gemini Robotics 1.5 系列模型,標誌著機器人智慧的重大進步。這一系列模型不僅讓機器人具備了「思考」的能力,也能夠在不同的具身形態之間學習技能,預示著未來機器人將成為人類的智慧夥伴,能夠主動完成複雜任務。